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光明网主办,自2017年启动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推选出了乌丙安、尚长荣、冯骥才、刘兰芳、张伯礼、杨昌芹等60名标志性人物,宣传传播非遗保护典型人物和优秀案例,推动非遗保护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荣誉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激励,更是为了让更多的非遗人产生继续前行的勇气与动力。当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后,这些非遗人是如何继续为中国非遗的保护、传承、传播、发展发光发热的?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光明网采访了多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候选人,请他们分享自己在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方面的经历,讲述他们的故事。
章莉莉 2018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光明网讯(记者 陶媛)开展非遗研培、设计非遗文创、进行非遗美育……当选2018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之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章莉莉与其团队一直在为非遗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架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日常生活、现代设计之间的桥梁。
“非遗是一颗种子,需要广阔的土壤。这片土壤就是我们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章莉莉说,团队里的年轻人都非常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热爱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所以大家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非遗赋能,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活态传承。
开展非遗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
今年5月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现场交流活动,并在此期间发布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1-2022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其中上海大学长三角传统工艺数字化建设研修班在考核中获评优秀。
“我们通过非遗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为传承人提供一个‘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平台,用高校的研究力量架起青年传承梯队的培养和建设。”章莉莉介绍,上海大学非遗研培工作组由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落实,注重基础理论、社会考察、综合创作“三位一体”教学形式,强调在守正创新的理念下开展从“学以致用”走向“以美引领”的研修教学实践。
长三角传统工艺数字化建设研修班导师与学员合影。(上海大学供图)
2023年,章莉莉和团队开展了“非遗+数字化”探索性教学课程建设,以数字赋能推动传统工艺的高质量发展。在面向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和从业者展开专题性的研培教学实践和技艺理论研究的同时,让非遗从“活态传承”走向“创新性传承”,从“数字化保护”走向“数字化赋能”。
为非遗作品走进现代生活赋能
莘庄钩编牵手服装设计登上上海高定周的舞台,《千里江山》缂丝女装亮相进博会非遗客厅,上海哈尔滨食品厂与贵州赤水竹编共同创作的“竹报平安”点心礼盒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上海大学非遗研培孵化了诸多成果,涉及服装、首饰、家居等生活日用产品,同时依托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转化成为美好生活的新载体。
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文创展品亮相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现场。(光明图片)
“我们通过艺术设计为非遗孵化了很多现代化的作品,上海设计师群体、品牌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也都纷纷参与。”章莉莉表示,希望能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展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现新时代高品质生活的范式。此外,团队还积极利用上海的国际平台优势,组织研培成果面向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把非遗美育注入百姓日常生活
今年,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获得上海市设计创新中心称号,这也是上海市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设计中心。“在城市、社区和乡村建设中,我们把非遗作为一种美育资源注入到日常生活里,希望能让更多的老百姓把非遗当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知道非遗、喜欢非遗、热爱非遗。”
目前,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采用利益协同机制,建立“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两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推进果洛藏族传统工艺振兴工作,助力中国东西部协作和三江源文化保护。同时,利用高校学科资源,深化非遗美育教材建设、课程优化、教学实施、师资培训、评估标准等工作,建立一套可示范性的社区美育体系和终身美育体系。
非遗传承人在学习使用手机拍摄制作短视频。(上海大学供图)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章莉莉认为,全社会要形成一个保护非遗的生态系统,“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和文化传承的基因。围绕非遗传承人,我们要开展设计转化的各方面工作。同时,社会公众也要积极参与,才能让非遗这颗种子在阳光和雨露的呵护下发芽成长,找到未来的勃勃生机和发展方向。”
相关阅读: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王珮瑜:让更多小朋友有接触京剧艺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