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掐丝珐琅对外宣传翻译研究
首页> 非遗频道> 今日头条 > 正文

掐丝珐琅对外宣传翻译研究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11-28 09:57

  掐丝珐琅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既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记忆,又具有独特的工艺美学与艺术价值。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探讨掐丝珐琅的对外宣传翻译策略,旨在提升掐丝珐琅的国际知名度与对外传播效果。

  构建以“文化叙事”为核心的译介框架

  掐丝珐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构建以“文化叙事”为核心的译介框架,将其转化为一个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符号,而不仅仅是翻译工艺名词与技法步骤。首先,掐丝珐琅的译介工作应以“文化叙事”为核心,围绕其历史渊源、工匠传承、制作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及其与地方习俗的联系来组织文本。翻译者在处理标题、前言和展品说明时,应注重保留文化叙事线索,并辅以简洁的注释,帮助目标受众建立情感共鸣。语言风格宜平实生动、具象传神,能唤起画面感,避免堆砌过多专业术语。其次,根据传播对象的不同需求,制定多层次译稿。面向大众的通俗版译稿要简短、故事化,面向学者的研究版译稿要详实、注释充分,面向媒体的推广版译稿要尽量视觉化、语调鲜明。三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立体传播体系。通过叙事化的译介框架,不仅能保留掐丝珐琅的文化厚度,也能增强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可理解性与吸引力。

  实施“语言+文化”双轨适配翻译

  单纯的语言转换不足以让掐丝珐琅被外国受众真正理解和接受,必须在掐丝珐琅对外传播翻译过程中,注重与当地文化的适配性。一方面,保证语言翻译的准确性,可邀请具备艺术背景与目标语母语能力的复合型译者参与翻译工作;另一方面,进行文化层面的本地化调整,例如将某些地方性比喻改为目标文化中相近的表达,或在必要时用脚注简要解释风俗背景。此外,翻译文本应与掐丝珐琅的产品制作过程、工艺细节特写等视觉材料紧密配合,形成“图文互证”的传播单元,降低文字理解门槛。此外,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在译稿中加入当地目标受众熟悉的参照点,如将掐丝珐琅的掐丝勾莲纹、缠枝花卉纹等典型纹样,与目标国的当地传统艺术纹样作对比展示说明。最终目标是既不丢失掐丝珐琅的原初文化信息,又让受众在其自身文化语境下感到亲切,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搭建多渠道互动式传播平台与译者生态

  掐丝珐琅的对外传播翻译不是一次性任务,而要作为长期工程来做系统规划。首先,围绕掐丝珐琅搭建一个多语种、互动性强的线上传播平台,该平台不能只放文字,要把掐丝珐琅工艺的译文资料、制作过程的短视频、老工匠的访谈实录、能看的虚拟工艺展览,以及用户留言评论的互动功能都整合进去。而且平台要支持多语种功能,译文要么同步更新,要么后续及时补上,不能这边内容改了那边还是老版本,必须保证所有信息都对得上。其次,打造掐丝珐琅的“译者生态”。掐丝珐琅的对外翻译传播不能只靠单个译者单打独斗,而是要将工作坊、译审小组、外宣编辑和当地文化合作方拧成一股绳,搭建“专业译者+文化顾问+本地推广员”的完整传播生态圈。比如,每季度办一次掐丝珐琅翻译和讲解培训,邀请掐丝珐琅的老工匠现场展示手艺,译者跟着老匠人,共同把专业术语和讲解稿打磨得更精准。此外,还要设计掐丝珐琅的译稿共享库和统一的专业术语翻译表,这样不仅能提升掐丝珐琅的翻译质量,还能更广泛地收集受众反馈。

  强化跨界合作与体验式传播

  提升掐丝珐琅的国际传播力,光靠语言翻译传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掐丝珐琅的文化体验嵌入传播链条。一方面,鼓励博物馆、文化使团、设计机构与创意产业合作,将掐丝珐琅元素有效融入时尚、家居或互动装置中,形成既保留传统技艺又具现代审美的展示样本。另一方面,在海外展览与文化节活动中,可以增设体验工坊,让观众亲手尝试掐丝珐琅制作的简单步骤,或通过沉浸式AR/VR重现制作过程,强化观众对掐丝珐琅的印象。而翻译人员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承担“导览+教学”的角色和任务,导览语言要简明引导体验流程,教学文本要细化步骤与安全提示。与此同时,高校可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交流项目,推动学术合作和短期驻地创作,让掐丝珐琅在学术与创意圈层生根。通过跨界合作与体验式传播,掐丝珐琅不再只是“看得见的展品”,而变成可触摸、可参与和可分享的文化体验,更容易在国际社会中形成良好口碑。

  引导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翻译校准工作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掐丝珐琅文化内涵和工艺细节最权威的解释者,如果其不参与掐丝珐琅的对外宣传翻译工作,很容易出现翻译偏差或丢失关键文化信息等问题。搭建常态化沟通渠道,比如在掐丝珐琅翻译工作启动前,组织翻译团队与传承人开展工艺术语梳理,明确每个专业术语对应的实际操作与核心含义,避免因字面理解错误导致误译;在翻译内容初步形成后,邀请传承人进行预审,从工艺实操角度判断表述是否准确,如“扣丝”工艺的翻译,需经传承人确认是否能体现“固定铜丝、防止漏色”的操作目的。此外,传承人还能帮助规避文化表述误区,如某些掐丝珐琅图案在跨文化语境中可能存在理解偏差,传承人可提供其背后的原始文化意图,让翻译更精准传递核心寓意。这样既确保翻译符合语言规范,又不偏离掐丝珐琅的文化特性。

  掐丝珐琅对外宣传翻译工作不仅是一项语言转换任务,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传播与价值塑造过程。只有将译介与叙事、文化与传播、传统与当代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让非遗在跨文化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持续优化传播路径、丰富表达方式、拓展合作空间,才能让掐丝珐琅这一传统技艺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被理解、欣赏和传承发展。(张馨元)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本文系《非遗掐丝珐琅DIY产品创新体验与海外多语言传播路径研究》2025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非遗传承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重点项目(批号:2025-FYZD-021S)及2025年度南通市社科研究课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项)成果]

[ 责编:张诗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千里海河高铁第一隧”顺利贯通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民族文化宫里珍宝千千万,但说到“镇馆之宝”,首先想到的便是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长鼓,许多观众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它的“芳容”。
2025-11-28 13:02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异元汽车杯”首届新疆国际摄影大赛9月28日正式启动。
2025-09-29 14:31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