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线路以‘松风’为脉络、‘新韵’为核心,囊括松阳高腔、松阳端午茶、松阳香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与银猴茶制作技艺、麦秆扇编织技艺等非遗项目,串联起松阳老街、叶村乡南岱村等多个地点,让参与者在行走中感受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近日,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研学线路发布,“田园松阳 松风新韵”松阳江南秘境非遗主题研学线路入选,成为一站式展示松阳非遗魅力的全新窗口。近年来,松阳县通过传承弘扬非遗,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扩大融合发展的广度
“如果你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打卡景点,不妨来兴村亲手熬一锅红糖,感受慢生活的真正滋味……”一位网友在网络平台上这样推介位于松阳县樟溪乡兴村的“红糖工坊”。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对传统制糖技艺的活态展示,更是一场融合传统文化、乡村旅游、特色美食的沉浸式体验。
包括“红糖工坊”在内,截至目前,松阳已建成2家省级非遗工坊、5家市级非遗工坊、19家县级非遗工坊。它们依托山区特色资源产业、古村优势,已经成为主客共享的“非遗工坊”,农文旅叠加效应持续放大。
位于新兴镇下源口村的“松阳香茶”非遗工坊,集松阳香茶制作、研发、销售、培训等于一体,设有加工区、色选区、包装区、展示区等空间,不但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到此体验,还是周边茶叶加工户常来常往之处。因为工坊里各类专业化的茶叶加工设备向加工户开放,有效降低了他们的制茶成本。该工坊建设主体为松阳县绿茗峰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举办各类培训20余场、培训学员900余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10余人、带动了8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共富效应愈加明显。
松阳县充分利用乡村博物馆、民宿综合体、闲置资产等,与拯救老屋行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等有机结合,精准布点“共富工坊”。目前,已建成非遗工坊19家,涵盖食品加工、文化创意和手工业、茶产业等领域。比如在食品加工产业方面,樟溪乡有红糖工坊,大东坝镇有“盐卤豆腐”非遗工坊,还有白老酒工坊、茶油工坊等。
在松阳老城,茶染、古法造纸、制秤、打铁、弹棉花、棕板床制作等非遗店铺,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还通过实实在在的产业红利推动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此外,松阳打造了豆腐工坊、白老酒工坊等11家农文旅融合工坊样板,每年吸引游客数万人,成为山村文旅新地标。
感受非遗传承的温度
松阳的非遗保护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承,而是致力于将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系统性实践。松阳现有各级各类非遗项目11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市级30项;创成省级田园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省级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
松阳高腔源于宋元南戏,是丽水市唯一的地方剧种,也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戏曲活化石”之称。
松阳人有融入血液中的戏曲热情,他们农忙时唱,农闲时也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松阳高腔在这片土地上成了戏剧的主阵地。位于松阳县城中心的天后宫是高腔的日常演出场所之一。
“一场戏,不只是台上的唱念做打,更是背后那份对家乡、对传统的深情。松阳积极开展松阳高腔传承保护工作,‘薪火相传,高腔有约’进校园非遗美育教学实践案例入选2024年浙江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让青少年群体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非遗的温度与力量。”松阳县文化馆馆长叶素珍说。
探寻融入生活的角度
如果要问浙江丽水松阳县最有诗意的戏台在哪里,那非“竹林剧场”莫属。在松阳县横坑村,生长着漫山遍野的毛竹林,设计师结合毛竹的天然属性,在较平坦的场地上,把四周的毛竹围合出类似穹顶的状态,构建出深受游客欢迎的“竹林剧场”,吸引众多年轻人走近松阳高腔这门古老的艺术。
近年来,除做好人才培育及剧目创作工作外,松阳积极推动高腔融入当代生活,不断焕发出高腔新的“声”命力。比如,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融合了松阳高腔标志性甩腔元素与现代摇滚风格的创新作品《松州令》,引发热烈反响。此外,当地与央视戏曲频道合作拍摄的《山水有戏 觅境松阳》,在线播放量达969万,其文旅融合戏曲实景创演的模式受到广泛关注。松阳还与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声FM93合作,开展非遗小剧种创新传承计划“后聲”——松阳高腔《拜刀记》,入选2022年丽水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创作项目。
“我们将继续深挖非遗内涵,持续深化‘活态传承+场景化体验+文旅融合’,拓展非遗与旅游、教育、数字等领域的创新链接,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注入可持续的生机与活力。”松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徐伟锋说。(本报记者 党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