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戏曲艺术的百花园中,除了京剧、昆曲等广为人知的剧种,还散落着许多深植于地方土壤、与一方水土血脉相连的稀有剧种。它们大多根植乡土,因受众分散、传播受限,往往难以进入大众视野,甚至在原生地之外鲜有人知。然而,正是这些默默绽放的“古韵稀声”,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构成了中华戏曲艺术异彩纷呈的瑰丽图景。因此,对它们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始终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文化使命。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戏剧艺术,改善稀有剧种的生存发展状况,助力其从“抢救保护”向“活化传承”迈进,中国戏剧家协会自2024年起启动“稀有剧种保护传承项目”。两年间,项目先后对邵武三角戏、罗卷戏、阿宫腔、朝鲜族唱剧、新昌调腔5个剧种展开系统性扶持。
11月4日,北京国家大剧院迎来一场名为“古韵稀声”的专场演出。5部来自不同稀有剧种的经典作品集中亮相,不仅展示了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更呈现出这些剧种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不竭的传承活力。
邵武三角戏《姑嫂观灯》保留了“土官话”道白、“旦角倒退出场”等程式,以质朴的“湖广调”演绎民间生活,尽显平民化、生活化的剧种气质。河南罗卷戏《范仲淹拒酒》以唢呐主奏,运用“紧吹慢唱”“急转调”等节奏手法,强化戏剧张力,烘托情绪氛围,传递出粗犷而真挚的乡土气息。阿宫腔《白蛇传·断桥》借助“翻高遏低”的拖腔技巧,以“噫”“耶”之声延续两千年前宫廷雅乐的清雅婉转。朝鲜族唱剧《春香传·狱中相逢》坚守“盘索里”说唱传统,以“羽调”“界面调”的哀婉旋律,传递出浓郁的民族情感。新昌调腔《白兔记·出猎》则以“曲牌干唱”“人声帮和”的方式,重现南戏“一唱众和”的古老形态。“此次5个剧目,以‘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实践,诠释了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髓。”《中国戏剧》主编罗松评价。
从前期专家论证、实地调研,到联动各地推动老艺人传艺、专家驻点指导、剧目复排与人才培养……“古韵稀声”舞台光芒的背后,是无数人默默耕耘的身影。
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余守英介绍,邵武三角戏已有400余年历史,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演员多为舞蹈或越剧背景。“恢复传统样貌,邀请老艺人传戏是重中之重。我们寻访了11位八九十岁高龄的老艺人,目前仅有4位尚能教学。”正是在李麟德、许惜春、何玉凤3位八旬艺人的倾心指导下,历经半年创排,《姑嫂观灯》才得以较为完整地重现舞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对邵武三角戏一年来的变化感到振奋:“去年调研推动时,我们很受打击。十几个人的团队,日常以演歌舞为主,几乎看不到戏曲的影子。这次看完演出,我真的非常兴奋、激动。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今天依然在不断上演!”
“稀有剧种是戏曲生态的‘金山银山’。”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强调,“我们不能只看金字塔的尖顶,而忽略其坚实的基础。每个稀有剧种都与人民生活、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尊重其本色与底色,才是保护的根本。专业帮扶要提升审美,但绝不能丢失那份质朴的民间性——这场演出就如清粥小菜,比浮华之作更贴近戏曲的本真。”
“稀有不应是自卑的理由,而应是自豪的资本!”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进一步强调,“对稀有剧种最好的保护,就是坚守本体、保留特色。特色没了,剧种就会陷入同质化,最终名存实亡。那些‘我有人无’的特质,正是它们的生命力所在。”
在文旅融合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稀有剧种的传承也面临新的挑战。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提醒,尽管一些稀有剧种成为地方文旅名片,获得了发展空间,但若仅被碎片化为节庆表演元素,就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归根结底,稀有剧种的保护,还得‘有戏’——以完整的戏剧形态存在。”李春喜说。
“稀有剧种最大的舞台在当地,最大的活力在民心,最坚实的保障靠政府。”陈涌泉总结道,“它们必须回归乡土、回归民间、回归百姓。只有在那片孕育它的土地上深深扎根、汲取养分,稀有剧种才能永葆生机。”每一个稀有剧种,都是戏曲百花园中不可替代的瑰宝;每一位从业者,都是新时代的“护宝人”与“守宝人”。拂去尘埃,重现光华,守护、传承并发展好这份古老的艺术,使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是这一代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报记者 刘 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