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川剧振兴的学术新引擎:
一个研究中心的实践图谱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大画卷中,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剧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川剧传承发展步入学术化、系统化的新阶段。自2023年12月获批成立以来,这座植根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艺术档案馆)的科研平台,以制度为筋骨、科研为血脉、生态为肌理,构建起推动川剧艺术守正创新的立体网络。
制度创新
川剧研究的战略中枢
中心的制度设计以中长期战略为蓝图,构建起层级清晰、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依据中长期规划,中心锚定“四川领先、西部一流、全国知名”发展定位,以“五个一”(一个机制、一支队伍、一系列服务、一批成果、一系列交流)为量化抓手,将文化强省战略转化为科研方向。
核心治理机制体现多重协同。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承担实体建设,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支持,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省教育厅给予指导,中心主任负责制与学术委员会参与制相结合,工作小组与科研团队相协同,形成行政与学术的有机闭环。
科研组织突出弹性配置与权责匹配。中心发展规划明确由专职、兼职、特聘研究人员构成金字塔人才梯队。学术委员会不仅是咨询机构,更深度参与从课题指南制定到成果评估的核心治理环节,保障学术专业性。科研项目管理蕴含动态调节逻辑,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和对策分析三类课题比重根据中心项目管理办法适时优化,既深耕川剧本体,又响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政策需求。
制度效能通过成果转化机制强化。科研成果通过著述文论、智库要报、应用产品、项目申报材料与结项成果汇编等,实现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并为文旅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这种“学术研究—政策实践”的双轨通路,使章程确立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可评估的发展动能。
科研脉动
贯通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通道
中心的科研布局精准聚焦川剧发展的时代命题。2024年首发课题指南中,“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方向彰显政策前瞻性,“川剧珍稀文献保护”“数字化传播”等选题契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来自40家单位的129份申报书经严格筛选,最终确立数字化保护、脸谱艺术传播等3项重点课题,30项基础研究覆盖剧目创新与音乐改革,12项自筹项目激活基层智慧。至2025年课题选题更新时,“川剧受众研究”“数字生存路径”等新增方向,折射出研究中心对业态变革的敏锐响应。
科研项目产出践行着理论与应用并重、本体与拓展共融的理念。通过中心孵化的部分科研成果被纳入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省社科项目,产出一批代表性基础理论科研成果。川剧表演艺术流变研究完善本体框架,川剧手抄本的文本阐释深入文献挖掘,川剧市场研究聚焦发展生态,振兴川剧四十年研究回溯历史足迹,三国文化与四川戏曲研究钩沉地域文脉,川剧海外演剧研究拓展学术视野。同样极具启示性的是应用转化。成都理工大学的脸谱数字化项目探索建立川剧脸谱的数据库、数字影像展和数字化应用展厅,四川传媒学院的川剧数字化项目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思考川剧数字化发展与保护数据库建设,成都东软学院利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将川剧元素植入文创产品,学术智慧正通过多重路径反哺面向未来的川剧创新发展实践。
生态赋能
编织多维立体的学术网络
作为优化川剧科研生态的“助推器”,研究中心搭建起多元立体的交流平台。2024年11月的“川越未来”全国戏曲交流活动成为标志性事件,从19个省市的80余篇论文中遴选产生15篇优秀论文、25篇入围论文。在随后的研讨会现场,朱恒夫、谢雍君、伏涤修、李祥林等专家学者与青年研究者齐聚蓉城,围绕“小戏创作策略”“历史题材现代化”等地方戏曲发展的前沿命题展开讨论,为《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的实施注入动能。更具生命力的是十期“青年艺术沙龙”,从“魏明伦剧作研讨”到“川剧节反思”,省级院团新秀与高校学者在思辨中激荡火花,参与者从舞台美术创新聊到基层院团的生存现状。
学术能量通过多重路径实现价值转化。在政策层面,研究中心团队全程参与《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起草,将从田野调查中发现的传承危机转化为法规条款。在公共传播维度,系列评论架起学术与大众的桥梁,也赢得了业内肯定。中心专、兼职研究员评论作品获“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一项、四川文华评论奖两项、“百家推优”优秀文艺作品三项。在学术活动领域,研究员的身影出现在安庆黄梅戏研讨会、中国—东盟音乐周论坛、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班,川剧研究的点点星光随之播撒到了全国各地。
随着2025年工作蓝图的铺展,中心将陆续开展科研成果汇编出版、智库要报撰写工作,启动川剧艺术品牌保护办法梳理及目录清单制定工程,建设“艺术科研青年人才库”以吸纳更多基层力量。这些举措延续着研究中心的核心使命,让学术从书斋走向田野,将舞台经验转化为学科话语,努力将中心打造为拓展巴蜀艺术的“新空间”、助推川剧发展的“加速器”、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的“扬声器”。(付远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