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云南昆明盘龙区创新困难群众救助模式
特色“五韵”非遗课 打造增收“金钥匙”
“过去是‘等靠要’社会救助,现在学会了竹编手艺,能自己做收纳篮、扇子卖钱了!”参加完近期由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惠救助群众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的竹编技艺传承培训课,李大姐收获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竹编作品,脸上满是成就感。该作品不仅是她完成培训的精美收尾,更是实现以技增收的新起点。
今年以来,由盘龙区民政局指导、盘龙区惠救助群众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牵头打造的“非遗+救助”特色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社会救助深度融合,不仅为困难群众开辟了可持续增收的新路径,更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机,实现民生改善与文化保护双赢。
师资和课程内容独具“匠”心
云南非遗资源丰富,“金、木、土、石、布”五大类传统工艺更是独具地方特色。中心充分挖掘这一优势,系统开展特色“五韵”非遗技艺培训,让学员在学习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实现从“被动接受救助”到“主动创造价值”转变,让传统工艺成为“致富钥匙”。
为了保证培训质量,中心对教学队伍和课程内容的安排独具“匠”心:掐丝珐琅省级传承人指导学员掌握描图、掐丝、点蓝等核心工艺,制作出精美的珐琅饰品和日用品;竹编大师从选竹、破竹、编织等基础步骤教起,耐心讲解编织技法,学员们经过反复练习,逐步获得独立编制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收纳篮、扇子等能力;聚焦漂漆工艺,专家团队细致拆解漆料配比、纹样成型等关键技术,帮助学员掌握这门古老工艺的创作精髓;从选珠的色泽搭配到穿线的技巧,再到造型设计的创意启发,串珠制作课程全方位提升学员的手工能力;“布”技艺培训则邀请扎染传承人授课,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非遗作品更贴合市场需求。
“手把手传授+实操演练+产品制作”的培训模式,确保学员从基础学起,逐步实现独立创作,真正掌握一门可持续增收的技艺。“以前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现在不仅能做出好看又好卖的篮子,还认真学习了家乡的特色技艺,心里感到特别充实。”一位参与培训的学员感慨道,非遗技艺不仅是一个可靠的收入来源,更给了他将生活越过越好的信心。
创新工作机制保障培训实效
“社会救助不仅要能解困难群众燃眉之急,更要帮他们找到长久发展的出路。”盘龙区惠救助群众服务中心负责人杨玉春向记者介绍,基于这一理念,中心创新构建对象闭环、政策闭环、流程闭环“三个闭环”工作机制,为“非遗+救助”模式落地见效打下坚实基础。
在救助对象认定和跟踪方面,中心建立起“物质保障、健康服务、教育培训、就业扶持、社会支持、家庭照顾”六位一体的帮扶体系,通过建档立卡、定期回访等机制,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立体化、全方位关怀。
通过动态监测和效果评估,中心动态优化救助政策,形成“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的完整回路,确保帮扶措施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当地打造技能培训、产品制作、市场销售一体化服务链条,为培训学员提供从学到产、从产到销的全流程支持,真正实现“授人以渔”,帮助困难群众从“学手艺”到“能增收”。
非遗传承与增收致富相得益彰
自“非遗+救助”模式推行以来,有需求的受助群众通过参与技艺学习与创作,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传统工艺在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同时,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救助“给钱给物”的单一形式,探索出“文化赋能+技能提升+就业增收”的新路径。
记者了解到,自非遗技艺培训开展以来,中心已累计开展培训35场,培训困难群众2000人次,制作非遗产品3000余件。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线下文创市集等展销渠道,部分非遗产品已成功实现市场化销售,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从“输血式”救助到“造血式”帮扶,从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到困难群众的增收致富,盘龙区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非遗+救助’的创新模式,让这把‘金钥匙’为更多困难群众打开增收致富的大门。”盘龙区民政局局长杨晓霞说。(本报记者 黄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