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鲜活载体,扎根于乡村生产生活,是乡村文化的独特身份,延续着千年文化记忆和浓浓乡愁。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是“灵魂工程”,核心是立足乡村文化资源,通过“保护传承+创新转化”,以文化铸魂、赋能、塑形,实现乡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为此,需要激活非遗价值、回应时代要求、探索实践路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
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离不开活态载体,非遗正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为乡村文化注入持久生命力。非遗项目通过系统化实践守住的是乡村文脉,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进入新时代以来,各地通过建立非遗名录体系、扶持代表性传承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举措,让濒临失传的技艺与习俗得以延续。同时,注重创新推动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拓展表达形式、贴合当代审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非遗走进青年群体;融合非遗元素设计乡村景观,推动非遗文创开发等,以多种创新发展形态延续文化基因,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延续。
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能。内生动力不足是乡村振兴面临的共性难题,非遗传承通过产业赋能与人才集聚,为乡村发展注入自我造血能力。放眼全国,非遗已从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形成特色产业生态。相关数据显示,文化和旅游部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不少地方依托非遗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同时,构建起乡村人才“引育留用”良性循环,着力破解人才流失困境。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公益培训、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非遗传承吸引年轻人返乡学艺。这些扎根乡村的文化人才,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乡村发展的推动者,既利于落实联农带农机制,带动扩大乡村就业容量,又借助新媒体传播提高乡村文化影响力,形成“人才促产业、产业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提升村民的幸福感,非遗传承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文化层面,非遗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天然具备满足乡村文化需求的优势。各类非遗传承丰富乡村文化供给,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非遗展厅等场所,传统戏曲展演、民俗节庆、非遗体验等活动常态化开展;随着数字化发展,非遗传播突破时空限制,村民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非遗技艺、观看民俗表演,社会文化生活丰富性显著提升。物质生活层面,非遗直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活品质,也带动升级改建了一批乡村道路、通信、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优化了人居环境,让村民在文化滋养中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丰收。
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当前,非遗传承正成为撬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其关键是以文化纽带打破产业壁垒,串联农业、加工、服务等多种业态,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业态转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非遗技艺与种植业融合,为农业注入文化附加值,夯实农村产业融合根基。可以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学于一体的产业基地,让农产品从“种得出”向“卖得好、体验优”升级;构建“农业原料+非遗技艺”的融合模式,提升农产品溢价空间。推动非遗激活加工产业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实现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推动非遗赋能服务业,通过活化非遗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民宿、电商等服务业,增添业态文化底蕴与特色,让乡村服务业更具活力。
促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非遗传承以技艺赋能为核心,为农民创造多元的就业和富民岗位,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非遗传承可以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稳增收。同时积极推动非遗产品市场化运营,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空间,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通过电商、展销等多元化渠道打开销售链路,让乡村非遗产品走出地域限制,销往国内各地甚至出口远销国外市场。非遗传承还催生传承授课、研学指导等新职业,为返乡青年、手艺人提供创业平台,形成“技艺传承—就业增收—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农民在文化传承中分享发展红利。
促进文明乡风建设。非遗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理念,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鲜活教材。推动将非遗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村规民约,让传统手工艺蕴含的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民俗活动中体现的邻里互助、敬老爱幼等伦理规范,通过活态传承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在移风易俗、文化熏陶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同时,推动非遗传承活动成为凝聚乡村共识的重要纽带,通过举办非遗展演、节庆民俗等集体性非遗项目活动,既增强村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又拉近了邻里关系、强化了邻里协作,为乡村社区注入文明向上的精神力量及和谐活力,实现“文化润乡”与“文明兴乡”有机统一。
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价值转化增效。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只有大力推动“非遗+”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保护—利用—增值—再保护”良性循环,才能让非遗在当代站稳脚跟、提升效益。关键是推动相关产业从“作坊式”向“品牌化”升级,在非遗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培育形成区域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创新发展中,重点聚焦三个方向:一是“非遗+文旅体验”,打造非遗工坊、民俗节庆、特色技艺等互动项目;二是“非遗+数字经济”,通过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方式拓展市场渠道,利用VR/AR技术增强体验感;三是“非遗+产业链延伸”,以非遗为核心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不同产业之间联动、协同、辐射式和规模化发展。
深化地校合作,激活资源内生活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文化研究的主阵地,是激活非遗资源的重要智力支撑。加强地校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加强非遗传承特色课程建设,打造“理论+实践+创新”课程矩阵,同时聘请特色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讲座,充实专业师资力量建设,加强对本地相关产业带头人、非遗传承后备力量的培养。积极开展非遗资源普查与保护合作,探索开展非遗资源数字化建档,为本地非遗项目建立影像数据库,为保护传承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实践赋能务实合作,联合建立非遗工作站、实践体验基地,推动非遗传承和特色产业发展,形成有市场价值的特色产品。
健全制度保障,夯实协同发展基础。制度创新是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推动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围绕推动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形成文旅、农业农村、教育、自然资源、银行、财政等部门联动工作格局,统筹推进资源普查、政策扶持、项目落地等具体配套措施,促进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等要素流入乡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做法,推动形成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创新机制。
培育文化生态,筑牢持续发展根基。非遗传承发展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需要加强传承主体培育,尊重老艺人的主体地位,通过授予荣誉称号、提供生活补贴等方式,鼓励开展“师徒传承”工作。经常性开展“寻找非遗青年”等活动,激发青年一代参与非遗传承的热情和兴趣。在文化氛围营造上,注重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日常生活场景,融入乡村人居环境设计和建设,比如设置非遗文化墙、主题雕塑等标志性建筑等,并利用乡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常态化开展非遗展览(演)、技艺交流等活动。在传播宣传上,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数字化融媒体传播矩阵,通过新媒体讲好乡村非遗故事。特别要注重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切实成为非遗传承发展主体和收益者,让村民在参与和获得中构建起“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
(何爽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序伦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