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
打造“可看、可感、可吃”的非遗盛宴
当土耳其烤肉的焦香与六必居的酱香在空气中交织,当格鲁吉亚复调民歌与侗族大歌在舞台上共鸣……10月17日,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用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沉淀于时光深处的文化瑰宝成功转化为可触摸、可品味的当下生活体验,为公众打造了一场“可看、可感、可吃”的非遗盛宴。

非遗花园市集上的土耳其特色甜品受到游客欢迎
展览与市集:非遗技艺走进生活现场
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非遗匠心·焕新生活”国际非遗展,仿佛步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马来西亚的“可峇雅”传统服饰在灯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一针一线都诉说着东南亚女性的生活美学;不远处的格鲁吉亚纺织品复原自千年壁画,纹样间蕴含着高加索山脉的风土密码;来自匈牙利的布索面具色彩浓烈、形态夸张,仿佛还在进行着古老的驱散寒冬仪式。
与此同时,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外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非遗花园市集更是人气爆棚。土耳其烤肉嗞嗞作响,斯里兰卡红茶香气四溢,阿根廷马黛茶在铜壶中翻滚;北京展区则以“燕京八绝”为引领,串联起“烟火人间”“舌尖味道”“文人雅韵”“民间趣艺”四大生活场景。内联升的布鞋、吉兔坊的彩塑、吴裕泰的茶香、六必居的酱味、潭柘紫石砚的墨香、京西皮影的戏韵……非遗在这里成为可触摸、可品尝、可带走的“生活之物”。
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在北京泥塑兔儿爷摊位前驻足,她笑着说:“我女儿在美术课上画了一个兔儿爷,回家就去查北京民俗的故事,这就是非遗在她心中种下的种子。”而在市集的另一端,一位意大利游客搭配咖啡品尝着京式糕点,他说:“我觉得这种搭配味道非常好,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交融中变得更加精彩。”
非遗对话:国际专家共话传承与未来
如果说展览与市集呈现了非遗在当下的鲜活面貌,那么“非遗对话”则深入探讨了如何塑造其长远的未来。10月17日下午,“非遗对话·共创生活”活动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行,来自中国、意大利、匈牙利、格鲁吉亚等多国的非遗专家、传承人与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非遗的国际化传播”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展开深入交流。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怀刚在致辞中系统阐述了北京在非遗保护与创新方面的实践。他介绍,北京通过构建“1+N”政策体系、打造精品项目、推动“非遗+”融合、搭建国际传播平台等举措,推动非遗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在“国际化传播”议题中,嘉宾们一致认为,非遗传播需深入文化语境传译,通过双向调研推动内容共创。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专家唐华德强调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郎佳子彧则表示,非遗的趣味性、独特性和社交属性是吸引年轻人的关键。
共创营:让非遗在数字时代“破圈”生长
10月17日下午,36位北京非遗传承人与35组来自抖音平台的优质内容创作者齐聚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守正”与“创新”的深度对话。活动现场,自媒体内容创作者围绕“创新表达,讲好非遗故事”展开分享。
“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共创营,能让最懂技艺的双手与最懂受众的创意紧紧地握在一起。”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芳表示,共创营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长效机制的起点。活动通过建立“传承人—创作者”对接机制,打造“内容持续生产、资源持续互动、人才持续成长”的良性生态,让非遗在数字时代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当非遗真正回到生活中间,它便拥有了无限可能。“本届非遗周,我们搭建的不是展台,而是平台;留下的不是热点,而是火种。让非遗从‘被保护’走向‘被需要’,从‘被观看’走向‘共参与’,才是非遗在当代真正的生命力。”郑芳说。(本报记者 刘源隆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