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陶媛)10月24日至27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山东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为“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的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大学的民俗学研究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依托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相关院系力量,整合学术资源,承担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和政策咨询报告。”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向阳表示,山东大学积极推动民俗学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传统村落保护、非遗事业发展、民俗旅游规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是植根于人民日常生活、关注民众集体智慧与情感表达的学科。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强调:“我们所研究的口头传统、风俗习惯,正是人民群众世代创造、传承并实践的活态文化,生动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与创造力,是学术研究中‘人民性’最为直接的彰显。”适逢《民俗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叶涛代表中国民俗学会感念其多年来为构建中国特色民俗学学术理论、学科体系作出的积极贡献。
在主旨发言环节,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王晓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鞠熙、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胡燕、云南大学教授董秀团、山东大学教授刁统菊,分别以《遗产研究与现代生活方式构建》《风俗与民俗》《论主体间性视域下文化聚落的吉祥文化生成机制》《以菌为生:大理石龙村民的松茸日常与关系生产》《田野作业与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主题做相关报告。从学术概念辨析、方法论创新及文化实践等多重维度,探讨了当代民俗学在社会变迁中的学科自觉与知识体系拓展。
据悉,本届年会共设立1场大会主旨发言和72个分会场专题研讨,内容广泛,涉及民俗学标识性概念、中国故事学、中国民间文学本土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泰山文化等多个前沿话题。同时,召开《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基础理论建设丛书》新书发布会。该丛书立足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基础理论,既全面梳理已有学科知识和学术体系,又反映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演进趋势。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日益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民俗学将继续从知识论层面深化学科内涵,使其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