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的壹粟坊工作室里,关公的威严、钟馗的刚正透过色彩明丽的面塑作品扑面而来。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出自湖北省级非遗项目武汉面塑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洁之手。他以执着与创新,推动武汉面塑从街头巷尾“登堂入室”,不仅赴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展示交流,其多件作品更是作为国礼被赠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过时的坚守,而是当下最具活力的潮流赛道。” 刘洁坚定地说。
今年42岁的刘洁出生于湖南张家界,自幼在长辈手工创作的氛围中长大。看着大人们雕刻木头,他便忍不住模仿锤凿,心中埋下手工艺的种子。19岁时,他与武汉面塑的一场偶然邂逅,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
彼时,刘洁在武汉从事酒店美工工作。一次下班路上,他遇见一位摆摊卖面塑的手艺人,面团在其手中几经揉捏,小塑刀轻点、切、刻,转瞬便成了活灵活现的面人。这一幕深深吸引了刘洁,他从此深陷面塑世界,常常独自抱着面团钻研技巧,不知不觉熬了通宵。为系统提升技艺,他踏上拜师路,先后师从面塑大师萧占行等行家里手。“最初的学习,除了兴趣,也想为美工本职工作添点儿助力。”刘洁坦言。
2012年成为刘洁面塑生涯的重要转折。当时他所在的酒店生意火爆,顾客常需长时间排队。刘洁主动请缨,到等候区为顾客捏面人。这一无心之举意外收获大量赞誉,不少人专程为他的面塑而来。随后,凭借出色技艺,他被推荐参与武汉在法国巴黎的对外交流活动。他的面塑作品以逼真造型震撼外国友人,获高度肯定。由此,刘洁心中涌起强烈使命感:手中的面塑不只是爱好与技艺,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2016年,刘洁毅然辞去工作,全身心扑在面塑的创作与传承上。他深知技艺提升无止境,又先后向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刘政德、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邱春林等请教,从基础面塑技艺到雕塑技法,再到艺术品赏鉴,全方位打磨作品,提升艺术造诣。
“守正创新,师古而不泥古”,是刘洁坚守的创作理念。武汉面塑以面粉、糯米粉为原料,题材多样、造型写实,且在传统中融入古典雕塑理念。刘洁在传承这一特质的同时,从工具、材料到造型大胆革新。传统面塑工具单一,他就引入塑刀、刮片,让作品线条更流畅、细节更丰富;针对传统面团易发黑发霉的问题,他改良晾面工艺,延长保存时间;摒弃易褪色的植物颜料与化学色素,选用天然矿物盐着色,既延长保色期,又提升色彩质感;骨架制作上,在面塑人物手指内也植入骨架,让造型更灵活。
这些创新,打破了武汉面塑的材料与体量限制。他创作的高约2米、重400余斤的关公像,堪称代表作。关公神态威严,铠甲细节精致,不仅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更以40万元的售价凸显非遗的市场价值,让人们看到传统面塑的当代潜力。眼下,刘洁创作的《四大天王·风调雨顺》更是入围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终评,尽展武汉面塑的魅力。
技艺传承需薪火相传,刘洁在深耕创作的同时,全力培育新一代传承人。他先后收徒近40人,培训授课约20万人次,还推动武汉面塑进社区、进学校,在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江汉区长港路小学等开设课程。
徐杨是刘洁徒弟中的优秀代表。自幼学习绘画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徐杨,2011年从湖北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兼具理论功底与艺术素养。拜师刘洁后,她深耕面塑技艺,大胆地将面塑与翻糖技艺结合,走出独特创作路。2017年,她的作品《关公》获英国国际蛋糕大赛金奖;2018年,又以作品《花轿迎亲》蝉联该奖项。
如今,刘洁仍每天沉浸在面塑创作中,工作室里堆满材料与待完成的作品,每件都承载着他的热爱与期待。同时,他希望通过美育和文创开发,让武汉面塑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刘洁说:“传承发展之路漫长,但只要坚守初心、持续创新,武汉面塑必将绽放更绚烂的光彩。”(本报记者 瞿祥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