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2025年阿拉善那达慕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苏木图嘎查开幕,沙力搏尔式摔跤是其中的重要项目。与传统蒙古族戴着江嘎、跳着鹰舞进入赛场的搏克比赛有着明显不同,沙力搏尔式摔跤的选手是蒙着盖头进入赛场。
62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沙力搏尔式摔跤代表性传承人、阿拉善左旗中国沙力搏尔式摔跤搏克协会会长阿拉腾乌拉坐在观礼台上,如数家珍地介绍:“沙力搏尔式摔跤与传统搏克不同,服装也不一样,摔跤手只穿短裤,上身是赤裸着的。不过,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沙力搏尔的服装也在改进,比如盖头,不仅有红、黄、蓝多种颜色,而且还大都绣有蒙古族的吉祥图案,在彰显力量的同时也显示出了美。”
阿拉腾乌拉出身于搏克世家。1978年,仅15岁的他开始接受严格的搏克训练。25年后,身经百战的阿拉腾乌拉在2003年阿拉善草原文化节沙力搏尔比赛中一赛成名,不但拿到冠军的最高奖“金腰带”,而且还被授予“布日古德”(蒙古语意为雄鹰)的荣誉称号。
从2003年起,在摔跤场上叱咤风云的阿拉腾乌拉先后获得28次冠军、37次亚军,由于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从摔跤手蜕变为教练和裁判,多次担任旗级、盟级和自治区级搏克大赛的教练和裁判长,已培养出500多名搏克手、60多名二级裁判和80多名搏克教练。200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他担任教练的阿拉善盟沙力搏尔代表队在搏克大赛中荣获集体金牌。
沙力搏尔式摔跤在阿拉善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何让这项兼具民族性、竞技性、观赏性、实用性的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和场地。
阿拉腾乌拉介绍,阿拉善左旗中国沙力搏尔式摔跤搏克协会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建立了多个研学基地,基地每年接待学生5000多人次,并在中小学举办沙力搏尔赛事,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阿拉善左旗旗委宣传部副部长井薛说:“阿拉腾乌拉每年都会拿出大量的精力、财力来做推广,他是我们阿拉善左旗最为积极的沙力搏尔志愿者。”
不仅如此,阿拉腾乌拉还把精力和热情投入追溯沙力搏尔的起源、促进沙力搏尔的可持续发展上。阿拉腾乌拉在对陕西西安出土的一块匈奴铜牌的研究中发现,沙力搏尔式摔跤和2000多年前匈奴铜牌的构图、动作和姿势极为相似。同时,他还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找到了关于沙力搏尔的直接记载描述。
不仅如此,阿拉腾乌拉还先后深入内蒙古各盟市以及新疆、甘肃、青海等地,访问500多人次,收集13万字的珍贵资料,拍摄1800多张照片,录音80多小时。
2003年以来,他先后编辑出版《沙力搏尔》等十几部专著,还以沙力搏尔式摔跤的鼻祖夏力宾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搏克·夏力宾》。
阿拉腾乌拉介绍,在建的沙力搏尔式摔跤馆明年有望投入使用,嵌入文旅融合与国际传播的沙力搏尔式摔跤体验游线路也在规划中……这位“金腰带”得主对沙力搏尔的发展充满信心。(阿勒得尔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