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首届松花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开幕,随后举办的松花石展销大集更是人气爆棚。一度是“皇家御砚”专属的松花砚,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昔日“皇家御砚”,如今百姓也可拥有
“展销大集上,松花砚是主打产品,很受欢迎。”白山市文广旅局副局长曹丽对记者说。
白山市江源区作为松花石的主产地,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松花石、松花砚产地,并被誉为“中国松花石之乡”“中国松花砚之都”“中国观赏石之乡”。
“松花砚以其温润如玉、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的特点,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长白山松花石博物馆馆长刘丹介绍。
用松花石制砚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末年。在清代,松花石砚尤受皇家推崇,一度为宫廷所独享。
清康熙帝撰写了《松花石砚谱》:“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累累,质坚而温,色绿而莹,纹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
雍正则把松花砚当作父辈让他治国守业的信物,倍加珍爱,并御题砚铭:“以静为用,是以永年”。
乾隆对松花砚的喜爱有增无减,称赞“松花玉,色净绿,细腻温润……”并将松花砚视作“天赐圣物”,要求松花石砚的制作以精、细为主,不经皇帝御览不得琢制,进而成为皇家专属。
展销大集上,一方方巧夺天工的松花砚台赢得了众人的围观和赞叹。
来自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一位客商说:“松花石的独特纹理和温润玉质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毫不犹豫地与卖家签了合作订单,当场定制了300多方松花砚作为公司高端礼品。工艺精湛的松花砚台,承载着特有的文化魅力,当作礼品让我们公司显得大气上档次。”
赴会的一位来自长春的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上初中二年级,平时喜欢练书法。“选了一款刻有腾龙的松花砚台,因为孩子属龙,想必他会很喜欢。几百元的价格,还算比较‘亲民’。”
由“砚”拓展,点“石”成金开发新品类
松花砚也曾遭遇低迷,如何让其走出“深闺”,让大众熟知,吉林省白山市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多方论证,决定走一条点“石”成金、多元发展之路。
如今,白山市江源区的松花石产业已不局限于制作砚台,以长白山“新三宝”之一的松花砚为龙头产品,开发出了旅游商品、文化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诸多丰富的新品类,产业链条不断扩展延伸。一家家从事松花石文创的企业,一批批技艺精湛的匠人,竞相融入品牌塑造工程,“松花石+文创”的产业发展路径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初步统计,目前,江源区有奇石经营户近200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产业链条日臻完善,开发出原创松花砚文化产品类、文玩文化产品类、旅游纪念品类等8大类、300余款相关产品。
江源区委副书记、区长王文江说,他们始终致力于松花石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今年6月,江源区成功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是吉林省唯一入选地区。近期,松花石系列产品亮相深圳文博会、长三角国际文博会、东北书博会等重要平台,赢得了好评。
在展销大集上,插屏、茶具、摆件……琳琅满目的松花石制品让人目不暇接。部分展商的特色展品刚一亮相便引发抢购热潮,一块品质优良的“头石”以2万元成交,一些游客纷纷给其拍照留念。而一些文创小物件则成了爆款,花瓶挂件、印纽钥匙扣和手把件销售火热……活动期间,累计销售额突破600万元。
一位来自广州的客商说:“在这里简直像发现了宝藏,一进现场,就被各式各样的展品震撼到了。”他一次性抢购了500方松花奇石。“松花石的细腻纹理和文创潜力远超预期,从选材到打包发货,效率极高。整场体验,从线上预热到线下对接,都让我觉得这笔投资既实际又有前瞻性,未来有望把这份‘北国瑰宝’带进南方的收藏市场。”
王文江表示,江源区作为松花石文化和产业的核心承载地,将继续做好原料采集、技艺传承、质量检测、文化传播等各方面的服务保障。“我们要让山川之美、历史之韵、文化之魂融合碰撞,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
以“文”兴石,给石头赋予灵动的“生命”
在产品门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松花石雕刻工艺也突飞猛进。在雕刻大师手上,一块块石头被赋予灵动的“生命”。
在长白山松花石博物馆,记者看到松花石色调丰富,以绿、紫、黄、黑、驼青等色居多,各类产品更是异彩纷呈。石件上刻有蛟龙、猛虎、鹦鹉、荷花等等,应有尽有。
一块块原本静默的石头,在雕刻大师手中是如何被赋予灵动的“生命”?记者走进江源区喜松砚雕厂,看到一个个錾子凿刻着石材,脆响声此起彼伏。总经理张洪国指着一件正在雕琢的作品告诉记者,此雕刻摆件命名为“一帆风顺”,一条乘风破浪的帆船已初具雏形。“要前后打磨20多天,不能有分毫差错,这对雕刻师要求极高。”边上另一位雕刻师在雕“五谷丰登”摆件,作品上的玉米、谷子等形状看上去非常逼真。
张洪国是江源人,曾从事旅游业,常与来自日本、韩国的旅游团打交道。为了让松花石更好地走出国门,他还自学了韩语和日语来推介产品,通过多年努力,他的产品在日韩游客群体中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韩国人喜欢猫头鹰摆件、喜欢刻印章,日本人喜欢带有熊猫和龟类的物件,我们都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张洪国说。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张洪国高薪从福建、浙江和辽宁等地聘请了高级雕刻师。“现在有13名,最多时有26人,他们都是能让石头‘活’起来的大师。”
与从外地聘请来的雕刻大师不同,在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一直从事松花石雕刻专业教学的张世林老师,是江源本地成长起来的大师。他雕仙鹤“一绝”,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从事雕刻近30年了,选材很重要,我一般是先看形状,再看色彩,因材施‘刻’进行创作,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张世林说。
白山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房功理说,随着松花石产品日益受欢迎,对雕刻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的产品,雕工好就会卖得好,雕工差就会滞销,虽然与众多同行同台竞技有压力,但这也是好事,有压力才更有动力。”
据了解,江源区现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近40人,为松花石特色产业发展夯实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从业者们如今已形成共识:艺术修养达到高深境界的雕刻师,要寄情于自然山水、世间万物,以“文”兴石。不仅要练好手中的“活”,更要修炼好心中的“活”。要不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把文人雅士所描绘的美好图景,转到松花石创作上来,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持续焕发新生,进而赓续文脉,赢取未来。(本报记者周立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