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陶媛)10月17日,“非遗对话共创生活”活动在北京城市图书馆成功举办。作为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以“非遗的国际化传播”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为议题,围绕非遗在全球语境中的传播与可持续生态构建展开深度对话。
近年来,北京文旅系统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通过构建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基石的“1+N”政策体系,积累百余种非遗丛书、口述史等丰厚版本资源,依托传统节气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举办千余项宣传展示活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守得住”“传得开”。“通过建立首个市级公益性非遗体验中心,推出首套‘一城三带’文旅融合非遗主题丛书与非遗主题线路,深化中国戏曲文化周、京彩灯会等品牌活动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等重点举措,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郭怀刚在活动致辞中介绍,通过北京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展示,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六大海外传播平台主动发声,以及19年走进47国的“欢乐春节”、正在蓬勃生长的“北京国际非遗周”等品牌活动,推动非遗“寄于情”“寓于心”。
活动现场,中外嘉宾从“内容转译”“双向合作”“视觉破圈”“共创活力”等维度,分享了非遗国际化传播的实践与思考。其中,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结合“中国非遗大展”“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等海外策展经验,指出非遗的国际化传播需要将东方文化符号转化为跨文化受众可理解的叙事语言,通过“物”与“非物”的结合,为世界理解中国文化提供“完整密码本”。意大利驻华使馆副馆长、特命全权公使柯瑞思以中意“木偶戏交流周”为例,分享了意大利传统木偶与中国泉州提线木偶同台演出、互授技艺的生动实践,指出非遗跨国活动需通过双向受众调研实现跨文化、跨时代的内容定制,从而打破“传统即过时”的刻板印象。
同时,中外嘉宾就“产业边界”“区域生态”“教育科技”“青年传承”等方向,探讨了非遗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智慧。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专家、北京中轴线申遗大使唐华德结合黄山、北京中轴线两项世界遗产的保护实践,阐述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关键作用,探讨了将黄山“多品牌协同管理”模式迁移至北京中轴线保护时所需的针对性调整。匈牙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加博尔·索奥斯介绍了匈牙利将传统刺绣纳入中学课程、以VR技术记录民间音乐等“非遗进校园”案例,强调课程设计需超越技艺传授、强调文化内涵,还应避免技术应用脱离非遗语境。
本次对话既聚焦学术前沿,又关照现实话题,各方通过共议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共谋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切实将世界非遗保护的经验共享、成果分享、智慧聚享。与会嘉宾一致倡议,世界各国、社会各界应携起手来,持续提升非遗国际化传播的共情力、转化力、协同力,推动构建共创、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的生活中、在人类文明的交往交流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