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次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时代魅力。恩施玉露更是成为湖北对外交往的靓丽名片,推动当地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动能。
历史根脉:恩施玉露的文化基因与传播路径
恩施玉露的文化基因可追溯至盛唐时期。陆羽在《茶经》中详细记载了巴山峡川(含今恩施地区)的茶叶生产过程,特别突出了“蒸之”这一核心制茶工序。经实地考察比对,如今恩施玉露仍严格遵循古法,其蒸青工艺与《茶经》记载高度一致,堪称唐代蒸青技艺的“活化石”,这一连续传承构成了其文化传承的根基。
清朝时期,恩施玉露的制作形态与文化身份正式确立。康熙年间(约1680年),恩施芭蕉侗族乡黄连溪的蓝姓茶商通过“垒灶研制”,创制出外形“紧圆、坚挺、色绿、毫白如玉”的绿茶,初名“玉绿”。该茶获官方认可成为贡品,并得康熙帝“胜似玉露琼浆”赞誉。因当地方言中“露”与“绿”同音,“玉绿”逐渐演变为更具诗意的“玉露”。雍正年间的《恩施县志》记载,“玉绿”随“中茶”远销欧洲,表明其已作为重要商品和文化使者蜚声海外,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高品质绿茶的文化地位。
进入现当代,恩施玉露的文化价值与独特属性获得持续认证:1965年,入选“中国十大名茶”;2008年,获誉“湖北第一历史名茶”;2014年,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系列里程碑事件,共同构筑了恩施玉露作为中华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符号谱系。
技艺特征:恩施玉露的独特工序与营养价值
恩施玉露的显著特征源于其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这一技艺凝聚了恩施地区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的世代智慧,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内涵性。
作为中国唯一存续的蒸青针形绿茶,恩施玉露的核心工艺可概括为“蒸青针形”。它严格遵循古法,采用高温蒸汽瞬间杀青,有效锁住鲜叶的天然成分,从而形成“形似松针、汤色青绿、叶底嫩绿,滋味鲜爽、回甘持久”的独特风格。
同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在50余年的潜心研究中,总结出“稳、适、转、轻”等技术要领,“蒸、扇、抖、揉、铲、整”六大技术核心,以及“搂、端、搓、扎”四大制作手法,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传承奠定了理论基础。这要求制茶人全身心投入,深刻理解茶叶物性,体现了“技近乎道”的工匠精神。
此外,恩施玉露产自被誉为“世界硒都”的湖北恩施。其茶树生长于富硒土壤,成茶天然富含硒元素,具有显著的营养价值,进一步提升了其综合价值。总的来看,恩施玉露的制作技艺不仅创造出风格鲜明的茶叶珍品,还承载了民族精神与文化记忆,其活态传承确保了工艺特征与文化内核的生生不息。
当代价值:恩施玉露的活化利用与创新发展
新时代,恩施玉露在守正创新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实地调研显示,目前传承主体普遍采取“双轨运行”策略:一方面,大宗产品采用现代化、清洁化生产线,保障市场供应与品质稳定;另一方面,坚守核心手工技艺,用于制作高端精品,以满足消费者对传统风味和文化体验的需求。
恩施玉露的传承路径也在不断拓宽。例如,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和“杨胜伟大师工作室”,将技艺纳入茶学专业教学,推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活态传承有机结合。湖北民族大学多次组织师生团队深入茶企,通过深度访谈、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等方式,系统记录、整理和研究恩施玉露的技艺流程、传承谱系和精神内涵。这种“文教融合”的模式,不仅为保护工作注入学术力量与青春活力,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实践能力。
在传承人、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多方合力之下,恩施玉露通过“生产性保护”(如双轨制生产)、“教育传承”(如非遗进校园)和“跨界融合”(如茶旅融合项目)等方式焕发新生。如今,历经三百年的恩施玉露,已成为中华茶文化里的璀璨明珠,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与开放包容的民族气质,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份历久弥新的茶香力量。(熊浚 作者系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非遗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