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金秋的北京园博园,桂香与戏韵交织,雕梁与水榭相映。9月29日至10月5日,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在此成功举办。为期7天的盛会以“守正创新、融合发展”为魂,将23个剧种的婉转唱腔、33家院团的精湛技艺、近400场演出活动,装进这座占地513公顷的园林之中。此外,作为戏曲周的内容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精品大戏展”在主场活动结束后登陆北京各大剧场。
当晨光为永定塔镀上金边,阳光剧场的锣鼓已然敲响;当暮色漫过银杏大道,智能戏曲机器人仍在与孩童嬉笑互动——这场绚烂的文化嘉年华,既让“一桌二椅”的传统韵味浸润人心,更以科技赋能的现代表达惊艳时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书写着中国戏曲的当代表达。
“地方园地方戏”演出。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越剧演员与观众互动。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园林为幕:一园一戏的沉浸体验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牡丹亭》的经典唱词,恰是本届戏曲文化周“园林+戏曲”融合模式的生动注脚。
在园博园阳光剧场,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等院团,以《野火春风斗古城》《李佩先生》《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精品大戏,诠释着“大戏看北京”暨红色主题展演品牌的精致与经典。
地方园区则化身特色戏台,从闽园的“哪吒闹海”到忆江南的“白蛇幻境”,从遵义园的“红色经典”到晋中园的“古韵戏台”,一步一景间皆是戏,一折一曲里尽是情。
9月30日一早,闽园的飞檐下已聚满候场观众。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演员带来的龙江剧《哪吒闹海》已经开演。当锣鼓点响起,哪吒的“乾坤圈”在晨光中划出弧线,台下孩童惊呼着伸手去接,传统神话在互动中有了新的温度。在闽园,这场连演14场的多剧种盛宴,既有河北梆子的高亢激越,也有黄梅戏的婉转缠绵,不同声腔相互碰撞,竟生出“南腔北调共一堂”的奇妙和谐。
忆江南园区则是另一番景致。青石板路蜿蜒至水榭,水面倒影与戏台实景交相辉映,10月2日,上海越剧院的演员正在演出《白蛇传·断桥》一段。当“小青”手持双剑与“法海”对打,湖面升起薄雾,戏中情境与园林景致融为一体,观众席传来此起彼伏的赞叹:“这哪是看戏,明明是走进了白蛇传的故事里!”
遵义园的红色主题演出同样令人动容。沉浸式京剧《红灯记·密电风暴》打破传统舞台边界,观众化身“地下交通员”,手持特制密电码在园区内穿梭,与演员共同推进剧情。这场将红色记忆与戏曲艺术结合的演出,让年轻观众小李直呼“原来红色戏这么好看,爷爷讲的抗战故事突然有了画面”。
晋中园的“以戏观城”展演则是一场地方戏的狂欢。西安三意社的秦腔《火焰驹·表花》选段一开嗓,高亢的唱腔便穿透园区,演员侯红琴甩着三尺水袖,将陕西姑娘的泼辣与深情演绎得入木三分;广东粤剧院的《紫钗记》则带着岭南的清甜,婉转的粤曲与晋派建筑相映,竟毫无违和之感。演出间隙,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的演员们被观众团团围住,“能不能再唱一段《焦裕禄》?”在观众的盛情邀请下,演员即兴清唱,朴实的唱腔里满是为民情怀,掌声与叫好声久久不息。
科技为笔:传统戏曲的数字焕新
“当千年风雅撞上当代戏精”,这是“戏精吉市”文创市集的标语,也是本届戏曲文化周创意赋能的生动写照。在“戏韵智界”板块,从AI戏曲拍照到VR(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从数字主持人到机甲互动,科技不仅没有消解戏曲的传统韵味,反而为其插上了飞向年轻群体的翅膀。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向导——戏宝!未来7天北京园博园将化身戏曲百花园,快点跟我一起去看看吧!”9月29日开幕式上,数字主持人“戏宝”的登场惊艳全场。这个头戴戏曲盔头,自带“戏腔”语音的虚拟“小男孩”,既能介绍演出日程,又能互动问答、普及戏曲知识。
“戏韵智界”专区堪称科技与戏曲深度融合的“创新试验田”。踏入月季园,一座高2.5米的“孙悟空”机甲瞬间吸引众人目光,它正热情地与观众展开互动。只见它双眼炯炯有神,“火眼金睛”般闪烁着光芒,行动时灵活自如,还能伸出“手”与游客亲切握手,仿佛神话中的齐天大圣来到了现实。
一旁,身着定制戏服的机器狗“哮天犬”俨然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它不仅会友好地与人握手、比心示好,还能跳起充满魔性的舞蹈,甚至表演倒立等高难度动作。它与宇树机器人组成的“二郎神”组合默契配合,联袂上演每日多场的科技快闪秀,引来掌声不断。
不远处,AI拍照机前早已排起了长队,观众们翘首以盼,等待生成自己的专属照片。操作过程十分简便,只需现场拍照,AI便会迅速分析并调整图像,再选择心仪的模板,短短3秒后,一张独属于自己的“戏装照”便新鲜出炉。大学生周琳手持印有自己“青衣扮相”的照片兴奋不已地说:“这比自拍有意义多了,我要发到朋友圈让大家看看传统戏曲的美!”
数字化传播则让戏曲之声突破园区边界。9月27日,“国粹典藏”名段专辑在QQ音乐、酷狗音乐等同步上线,专辑收录了包括15位梅花奖得主在内的30位名家的88首经典唱段,从京剧梅派的《西施》到程派的《锁麟囊》,从昆曲《长生殿》到评剧《花为媒》,听众只需轻点屏幕,便能聆听国粹之音,网友“青衫”留言:“在通勤路上听《牡丹亭》,突然觉得拥挤的地铁也有了诗意。”
夜间的园博园更是被科技点亮。永定塔下,“永定河与北京城”主题裸眼3D灯光秀震撼上演,光影将卢沟晓月、京剧脸谱、古戏台等元素投射在塔身,随着曲声流转,塔身时而化作“水袖”舞动,时而变成“戏台”展示戏曲之美。吉石码头旁,乐队Live与戏曲唱段跨界融合,歌手用流行唱法演绎,台下观众跟着节奏轻轻哼唱,传统与现代的音乐碰撞,让夜晚的园博园多了几分浪漫与新潮。
全民为角:戏曲传承的青春力量
戏曲传承,关键在人。本届戏曲文化周不仅是专业院团的舞台,更是全民参与的盛会——从大学生社团竞演到票友竞演,从国际观众到青年学者,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因戏曲相聚,让古老艺术焕发出青春活力。
9月29日至10月2日,在园博园明天剧场举办的大学生社团竞演,成为青春与传统对话的舞台。来自全国各地的23支大学生社团齐聚一堂,北京建筑大学筑韵京剧社献演《霸王别姬》选段,手工盔头尽显学子匠心;南京农业大学兰菊秀苑戏曲团以《杨门女将》选段重构经典,英气磅礴;中国戏曲学院《芯与心》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嫁接,令人耳目一新。
除每日两场主演出之外,还有中小学暖场表演与大师导赏课穿插其间,多维度展现戏曲之美,更有行业专家坐镇评审,从表演技巧、艺术创意到舞台呈现,给予专业点评。最终,经过激烈角逐,佛山大学本心华服社等8个优秀社团荣获“明日之星”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戏曲文化周在学术活动中高度重视学术传承与青年培养。不仅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围绕戏曲保护与活化、美学传统运用、戏曲文旅融合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活动,更在闭幕式上邀请专家学者为6名优秀青年学术论文作者代表颁发证书,激励青年学者投身戏曲理论研究。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所说,戏曲遗产保护是全民族的学术课题与实践命题,需要大力培育青年人才,更需整合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呵护戏曲的专业核心与多元空间,为戏曲传承发展筑牢根基。
惠民为本:戏曲融入的生活日常
让戏曲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戏韵。从免费开放的园区演出到“票根经济”的消费联动,从戏曲主题公交到城市景观打卡,戏曲不再是舞台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市民日常的“生活美学”。
北京园博园的免费开放政策,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戏曲艺术。7天来,园区累计接待市民、游客超10万人次,既有举家出游的市民,也有专程来京的戏迷。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刘阿姨,每天都带着小孙女来园里看戏,“以前觉得戏曲离我们很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多好戏,孩子还学会了几句《穆桂英挂帅》,这就是最好的文化熏陶。”
园区内的“戏精吉市”更是人气爆棚,两公里长的银杏大道上,150余家商户一字排开,既有戏曲文创产品,也有特色小吃。在一家非遗面塑摊位前,艺人正用面团捏制京剧脸谱,“每天能卖出去几十个,很多家长买给孩子当玩具,还能让他们了解戏曲人物,一举两得。”
“票根经济”的创新模式,让戏曲与消费深度融合。观众凭戏曲文化周演出票根,可在世界花卉大观园、汽车博物馆等景区享受门票优惠,在北京槐房万达、丽泽天街等商圈获得餐饮满减。“看完戏去吃火锅,还能省20块钱,太划算了!”市民张先生拿着票根在火锅店付款时,忍不住向店员推荐戏曲周的演出,“《红灯记》特别好看,你们有空也可以去看看。”这种“观演+消费”的一站式服务,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与热情,也为商圈带来了更多客流,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戏曲元素还走进了城市的大街小巷。9月上旬起,北京地铁14号线戏曲主题车厢、12辆戏曲主题公交便投入运行,车厢内张贴着戏曲图案,成了移动的“戏曲展厅”。在丽泽桥、高楼金站等交通枢纽,戏曲主题灯箱点亮了市民的出行路,“生旦净丑”的形象与现代建筑相映,成了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9月30日,丰台站举办的戏曲快闪活动更是惊喜十足,演员们身着戏服突然亮相,在候车大厅表演《天女散花》选段,旅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候车的疲惫在戏韵中烟消云散。
10月5日,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圆满落下帷幕。舞台上,演员们再次唱响经典唱段;舞台下,观众们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7天的盛会虽已结束,但戏曲的韵味仍在京城流转——在QQ音乐的播放列表里,在市民手机的照片中,在孩子们模仿的身段里,更在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心中。
从园林中的沉浸式演出到科技赋能的数字体验,从全民参与的竞演活动到融入日常的惠民举措,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以“守正”之心传承经典,以“创新”之笔书写新篇。正如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刘侗所言:“戏曲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这场盛会充分证明,在建设“演艺之都”的征程中,在“大戏看北京”品牌的塑造中,戏曲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华彩篇章。(刘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