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在广西崇左龙州县的壮锦世家工作室,壮锦梦想工坊探访活动如期举行。工坊里,14台织机整齐排列,绣娘们熟练地操作有着百年历史的织锦机,忙得不亦乐乎。“工坊有34名绣娘,大部分是从外地嫁过来的。最初我们手把手从零教起,目前大家都可以独立织锦。”龙州金龙壮族织锦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李素英说。
李素英出生在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地处中越边境,是壮族织锦技艺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家家户户都织壮锦,我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学。”李素英告诉记者,她6岁开始学习织锦,12岁便独立织出了一床壮锦被面,壮锦早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色彩斑斓、图案生动,寄寓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锦织造是一门复杂的工艺,先后要经过纺纱、络线、倒线、装纡、户外牵经、拾交、梆结、穿筘、卷经纱、经纱安装、悬挂花筒、织锦十二道工序,耗时很长。“完成一条经线与纬线的交织需要手脚的多步精细配合,每天数万次的机械操作极大地考验着织娘的耐力。”李素英说,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织娘,工作一整天也只能织成20厘米的壮锦,花纹复杂时一天仅能织出10厘米,可谓“一寸锦一寸金”。
“以前壮锦仅限于自家使用,产量有限,图案样式也不多,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李素英意识到,传统审美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销路也比较单一,壮锦要传承下去,就要以市场化推动传承。
只有“用”起来,才能“活”起来。2019年,李素英做了两个大胆决定:一是掏出5万元积蓄,在村里建起壮锦作坊,从当地召集20多名妇女作绣娘,并提供免费培训;二是揣着几匹老纹样壮锦,踏上前往杭州、上海的列车,学习借鉴新技术、了解市场需求。这趟行程让她收获颇丰,也让她明白“老纹样要守住,但装纹样的‘瓶子’得换新”。
回到村里,李素英毅然决定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结合崇左壮族文化的特色元素,丰富壮锦的图案、色彩和样式。经过一番努力,李素英终于研发出围巾、衣领、袖口装饰等新产品,尤其是将壮锦装裱成屏风、艺术画,挖掘壮锦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开辟壮锦的新用途。李素英设计的第一批壮锦挎包在景区上架后,很快便销售一空。
“色彩浓郁、用线较粗的是早些年的作品,淡雅精致、手感细腻的是这几年推出的新品。”走进壮锦世家工作室,一面五彩斑斓的“壮锦墙”见证了李素英的传承创新之路。“如今不仅有本地老百姓购买壮锦,很多游客都会带走一些壮锦文创。”李素英告诉记者,经过设计创新,工作室的产品订单越来越多,还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外,年销售额达60万元。
壮锦的热销让李素英变得更忙了,她经常带着新设计的产品在各类展会和大赛上进行推介,并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途径展示创新研发的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推动壮锦文化及编织技艺进校园、进景区、进展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壮锦的历史文化内涵。
近年来,李素英研发的壮锦新品多次获得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等奖项,她也获评龙州县第二批乡土人才、崇左市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级乡村工匠”等称号。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李素英也为当地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作出了贡献。截至目前,壮锦世家工作室已培训织工40人,其中脱贫户群众37人,就业后可实现人均每年增加收入3500元至1万元。能带着村里的姐妹们织锦创收,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李素英心里很是高兴。“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了解壮族织锦技艺,传播壮锦文化。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化,壮锦文化将走得更远、更好。”李素英对壮锦的未来充满信心。(本报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莫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