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传统曲艺与交响音乐同台共振、脱口秀演员走上曲艺舞台、评弹艺术被搬进直播间——在全国国有曲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各家国有曲艺院团交出这样的“创新三维答卷”。面对时代的考卷,各院团正试图从内容创新、跨界合作、场景焕新三个维度,打破曲艺的传统定义。
前不久,首届全国曲艺院团优秀节目汇演在河南郑州举办。作为该汇演系列活动之一,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全国国有曲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同期举办,业界专家、院团负责人围绕创作机制创新、人才梯队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破局:从经典到爆款
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国有曲艺院团是传承与发展曲艺的主力军。面对传统曲目吸引力减弱、年轻观众流失的挑战,如何守住根本、大胆创新,成为院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陈善明指出:“曲艺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的共生。只有守住传统之根、迈出创新之步,才能走出属于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以“守传统之魂、创时代之新”为原则,在题材与演绎形式上积极破局。其2021年推出的曲艺剧《成都家书》,不仅融合传统曲艺、交响乐与四川方言,还运用360度旋转舞台,实现传统叙事与现代舞台语汇的嫁接。据介绍,截至目前,该剧巡演近80场;2024年底推出的《万里归来仍少年》以现代思维重构历史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并获省级文艺推优荣誉,显示出内容创新带来的市场号召力。
拓展题材边界,不仅体现在对历史题材的现代化转译,也在于对现实生活的敏锐回应。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剧院围绕社会热点与现实,创排《老赵家的婚事》《黑土恋情》等一系列现实题材作品,让传统二人转成为服务当代、贴近民生的文艺载体。
同样,福建省厦门市南乐团也在传统根基上寻找当代表达,其创排的大型南音《文姬归汉》,在保留传统曲牌韵味的基础上,融入交响乐逻辑与多媒体技术,强化情感张力与舞台感染力,使古老南音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新彩。
破壁:从“独奏”到“交响”
如果说内容创新是曲艺发展的内核驱动,那么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实现跨界融合,则为曲艺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北京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菁的体会尤为深刻:“近年来,我们积极尝试和不同艺术形式进行融合,推出的多个节目均获得了较好反响。”
这种融合已从简单拼接升维至深度共创。其中,与北京民族乐团连续合作四届的《重听经典》鼓曲演唱会颇具代表性。“我们变曲艺小乐队为民乐大乐团,更具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很多年轻演员在和乐团的合作中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李菁说。
此外,北京曲艺团与其他艺术形式合作的边界持续拓展:与中国评剧院合作的相声·评剧《杨三姐》,为传统剧目注入了喜剧张力;与中国杂技团联袂打造的杂技相声剧《北京》,将惊险的杂技技巧与相声的幽默语言巧妙结合。一系列实践,标志着曲艺正从“独奏”走向“交响”。
跨界融合的维度并不局限于艺术形式,也体现在与新兴喜剧力量的交汇上。中国曲协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评协理事尹琪认为,近年来,脱颖而出的脱口秀、漫才演员已成为喜剧领域的重要力量。“我们不能把他们推出去。”尹琪表示,曲协已开始主动吸纳这些新演员,为曲艺注入新鲜血液,吸引年轻观众,优化受众结构。这也启示院团,跨界合作的对象可以超越传统艺术院团,延伸至更贴近年轻人的网络世界和喜剧厂牌及创作者,实现破圈对话。
破圈:从传统场景到城市肌理
当曲艺的创新深入至内容、合作层面,演出场景的边界也正被打破。国有院团不再固守于传统场景,而是主动将曲艺嵌入城市肌理、线上空间与文旅浪潮之中,实现从有限场地到“无处不舞台”的转变。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受众结构和欣赏习惯正在变化,曲艺艺术也必须主动求变。”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介绍,他们大力拓展演艺新空间,在豫园、古镇、书店等文旅地标开展沉浸式驻场演出,以见缝插针的姿态触达更多观众。同时,他们积极拥抱新媒体,抖音直播观看人次超4200万,线上演出点击量破千万,突破地域限制,培育线上“新听客”群体。
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依托旅游城市优势,探索曲艺与文旅的共生路径。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马伟说,通过一场通俗易懂的演出,游客能快速融入城市文化氛围。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以“少堂书场”为试验田,推出60分钟精品演出、“曲艺盲盒”等轻量化、互动强的产品,并采用“扬普结合”的方式提升外地观众接受度。2025年,扬州市曲艺研究所进一步推出《乖乖隆地咚》等沉浸式剧目,在内容、传播、运营三个维度全面创新,预计今年演出场次将突破1100场。
广东音乐曲艺团同样积极打造小剧场演艺新空间,其原创曲艺情景剧《粤曲·潮》以沉浸式设计让观众零距离感受粤曲的魅力。此外,该团深入开展基层惠民演出,并推动3条以广东音乐、粤曲、粤语相声为主题的公交线路,让非遗驶入百姓日常生活。
内容重塑、跨界融合、场景破圈,这些创新路径能否带领曲艺事业通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国有曲艺院团如何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度?市场与观众是否会为这些创新买单?其生命力如何,需交由时间与市场检验。(本报记者 彭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