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AR技术让青花瓷纹样在舞台上流转,机械臂操控皮影演绎《大闹天宫》,熊猫机器人打太极的画面登上热搜……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各地掀起“科技+非遗”体验热潮,不仅为文旅市场注入新动能,更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收获了更多年轻传承者。
虚实融合 非遗“潮”起来
这个假期,各地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传统文化,打造出一批沉浸式体验场景,让非遗在虚实交融中焕发全新魅力。
10月2日,在辽宁省葫芦岛市葫芦古镇,“麒麟机甲花火夜”将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来自沈阳的游客张琉璃连连赞叹:“机甲麒麟与传统建筑的结合太震撼了,孩子看得目不转睛。”假期里,这一创新表演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让传统非遗以全新形式走进大众视野。
贵州丹寨的“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体验新空间”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跻身热门打卡地榜单。“看,这个纹样会自动识别我的动作,还能实时生成动画效果。”10月3日,在AI民族服饰拍照墙前,来自北京的大学生张晓举着刚打印出来的定制明信片兴奋地说,“这种形式很潮,不仅可以了解蜡染技艺,还能把非遗‘带回家’。”
另一边,“趣构成纹”数字丝绸体验区同样热闹。“太神奇了!”来自湖南的李先生一边操作一边感叹,“我随便画个图样,系统就能生成既有我的创意又体现传统纹样的图案,只要2分钟就可以转印到帆布包上。这种参与感,让非遗变得亲切有趣。”
与此同时,上海古猗园的夜晚则因一场“浮光戏影”而变得格外浪漫。夜幕降临,光影流转间,孙悟空手持金箍棒从飞檐上跃下,猪八戒扛着九齿钉耙在廊柱旁憨笑,经典剧目《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场景在亭台楼阁间徐徐展开。光影与古建筑的榫卯、雕花相映成趣,仿佛把观众拽进了奇幻的神话世界。“一边逛着古园市集,闻着桂花香味,一边看皮影戏在墙上‘活’过来,这才是假期该有的样子!”上海市民王女士一手牵着孩子,一手举着刚买的糖画,脸上满是满足。
假日里,科技正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景,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同时,以更时尚、更互动的方式吸引年轻群体,让传统文化真正“潮”起来。
数字赋能 非遗“动”起来
元宇宙、VR、AR等技术的应用,让非遗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无界”传播。市民游客从“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对非遗的理解与认同。
10月4日,成都宽窄巷子23号院的“宽窄院巷·家国万象”文化科技展吸引大批游客。走进互动·数字之境展区,游客们佩戴VR设备,瞬间“穿越”到清代宽窄巷子的市井生活中。最令人称奇的是,游客可以通过手势识别技术,亲身“参与”到非遗制作过程中——在空中比画特定手势,就能在虚拟空间里体验制作糖画的乐趣。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兴奋地说:“这种沉浸式体验太真实了,让孩子在玩乐中了解了传统文化,比单纯的参观有意思多了。”
10月6日,走进位于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的“AR昆曲雅集”体验区,游客对着手机镜头比出“兰花指”“云手”等昆曲经典手势,AI便会自动匹配中秋月色、园林亭台等背景,生成一段段氛围感十足的短视频。“看我这个‘云手’标准吗?”大学生刘欣和朋友们互相拍摄,还配上婉转的昆曲唱段,“发到朋友圈立即收获众多点赞,好多同学问我在哪儿体验的!”
在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非遗体验中心成为让非遗“数字活化”的生动样本。游客戴上MR混合现实设备,便可“亲临”耀州窑陶瓷烧制现场,观察从制坯到成瓷的全过程;轻触交互按钮,茯茶的麦芽香气扑鼻而来;移动鼠标,就能亲手制作一张叠色年画……
“这里真正让非遗生动起来,孩子在互动中自然会更加亲近传统文化。”10月6日,西安科技大学的王伟带着孩子在该馆体验后说。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非遗+科技+教育”融合路径,重点打造“非遗+”创新模式,让AR、MR等技术在文化传承中发挥更大作用。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打破了非遗传承的时空壁垒,更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让古老技艺在假日里创新发展,为非遗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文旅融合 非遗“火”起来
这个假期,非遗通过科技创新展示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互动体验,有效实现了非遗资源的当代转化与产业升级,成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夜幕降临,安徽黟县西递古村的明经湖畔光影流转。10月3日晚,一场融合非遗传统与科技光影的夜游活动在这里上演。游客们手持龙身,默契配合,一条由光影点缀的板凳龙在夜色中蜿蜒游动,与湖面倒影相映成趣。
与此同时,夜空中数百架无人机同步升起,变幻出“福”字、徽派建筑等造型,与地面舞动的龙影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既能亲手参与舞龙,又能欣赏无人机表演,这种古今交融的体验太特别了。”来自南京的游客王先生感慨道。
除了龙舞与无人机表演,西递还创新打造了水幕电影、主题灯光秀等多个特色场景。黟县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假期,西递通过打造这些“可看、可玩、可分享”的文旅新场景,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成功打响了“黟县夜游”品牌,为传统古村落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10月6日,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的中秋专场人气爆棚。广彩匠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线演示中秋瓷盘的绘制过程。“这个莲花纹样要这样运笔……”屏幕上,匠人李师傅细致讲解。这个假期,该平台线上访问量超10万人次,带动线下非遗街区客流量增长40%。
浙江“非遗GO”平台假期访问量同比增长67%。10月6日,在杭州油纸伞制作体验点,游客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撑伞骨、糊伞面,忙得不亦乐乎。“没想到制作一把油纸伞要经历这么多工序,这才是真正的匠心传承。”体验者陈先生说。平台新增的“非遗假期打卡地图”让游客可以轻松预约各地非遗体验项目,仅中秋节当天就有超2万名游客通过平台预约体验。
这个假期,科技赋能非遗焕新的活力图景在全国各地生动上演,科技创新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新动能,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本报采访组 采访组成员:周凤文 潘阳薇 朱文文 任丽 牛佳欣 执笔:牛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