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格日勒:
构建多元化品牌 传承非遗有方
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王府街道的马鬃绕线蒙古族唐卡非遗博物馆,是阿拉善盟一张闪亮的文化旅游名片,也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工作坊。坐镇这方宝地的,是年逾八旬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格日勒。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蒙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唐卡作为一种绘于布帛或丝绢之上的卷轴画,是西藏绘画的重要形式。将马鬃作为原料融入唐卡制作,则是蒙古族独特的艺术创造。该技艺最早起源于阿拉善左旗的朝格图呼热寺(今昭化寺),历经300余年传承与发展,如今制作工序已达19道。
格日勒的传承之路充满传奇色彩。她曾是阿左旗农牧局的一名工作人员,1984年因一场意外车祸被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1991年病退离开工作岗位。
格日勒的祖父西日布乔德日与母亲吉日格勒都是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传承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格日勒也投身于这门技艺的整理、研究、传承与创新工作中。马鬃绕线的原料取自马前颈骨上的鬃毛,需经反复冲洗、柏叶3次熏净,再缠绕各色丝绸,方能制成合格的绕线。在传统唐卡基础上,将马鬃绕线缝制于丝面图案边缘,可增强画面立体感。
为学习这门手艺,格日勒多次赴西藏、青海等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对比与考证,她成功将阿拉善马鬃绕线工艺与堆绣技法相结合,为古老的唐卡艺术注入了新的表现力。
2020年,格日勒创办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非遗扶贫工坊,以“非遗+扶贫+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开发相关产品、培养专业人才、打造文化品牌,推动非遗与旅游等领域深度融合。
虽年事已高,格日勒却极具现代经营意识,积极构建多元化非遗品牌。她精心设计并推出融合北疆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等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风格的工艺品、文创产品及家居用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注册“马鬃绕线”商标,转变单一线下销售模式,拓展线上平台,实现年销售额182万元。
202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征集活动,在200多个申报案例中,格日勒提交的《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就业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案例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案例库,并将用于国际培训活动。
曾经鲜为人知的马鬃绕线绝技,在格日勒的努力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5年来,工坊实施送培训到基层策略,在巴润别立镇、吉兰泰镇、乌力吉苏木等5个苏木镇(街道)设立培训基地,600余名农牧民得以在家门口学习传统工艺;同时面向社会举办技艺培训班,累计培训超1000人次,帮助120余名生活困难的群众和残障人士实现灵活就业。学生斯琴高娃跟随她多年,已成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听力一级残疾的杨燕走出自我封闭,在格日勒亦师亦母的关怀下成长为优秀员工;牧民娜仁其其格因免费培训走进工坊,她说:“既能学习传统技艺,又能贴补家用,真是一举两得。”80多岁的格日勒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这些荣誉是党和政府对我几十年付出的肯定。”格日勒笑着说,“但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还要和年轻人一起奋斗!”(阿勒得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