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科技 打开传承发展新视野
——二〇二五北京文化论坛侧记
1场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多项配套活动——初秋的北京,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文化、科技企事业单位代表以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负责人、驻华使节、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等800余名嘉宾汇聚一堂,围绕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年度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展开交流对话。
科技赋能遗产保护
从非遗记录工程借助多媒体技术,让非遗技艺和文化记忆在数字空间有效记录、有序传承;到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缀合系统成功缀合78对殷墟甲骨碎片;再到“何以文明”数字大展走进联合国总部及五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当前,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应用越发深入。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以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需要。”
“数字故宫的建设已历经近30年的时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目前,故宫已对195万件藏品中100多万件进行了数据信息采集,故宫数字文物库也已收集超10万件高清文物影像。未来,数字故宫将不断赋能现实世界的故宫,使得故宫能够被永久保护、永续利用。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12个洞窟空间结构、45身彩塑、16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总数据量超过了500TB。”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介绍,为实现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复原,敦煌研究院先后上线了“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以游戏场景再现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同时,让数字复原的藏经洞文物数据实现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中国拥有60处世界遗产地。在北京天坛,实时游客监测系统实现了可持续旅游;先进的三维数字扫描技术让古迹虚拟修复成为可能;沉浸式数字体验让数百万民众得以感受遗产地背后的鲜活故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表示,中国正为“技术进步与文化保护结合”树立新标准,这些创新实践也为世界遗产领域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上,外国嘉宾们也分享了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经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全国委员会主席道格拉斯·寇莫展示了卫星遥感和雷达传感技术,如何应用于马丘比丘等考古遗址大尺度探查与分析;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副主席索菲·罗特科普夫介绍,360度全景拍摄的肖维岩洞虚拟现实影片,让观众得以在家中便可身临其境地欣赏岩壁上的绘画;俄罗斯莫斯科博物馆馆长安娜·特拉普科娃表示,博物馆正利用播客、视频和数字化地图等多元形式吸引年轻观众。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本届北京文化论坛首次设立精品文创展示区,汇聚了600余件文创精品,凤冠主题系列文创、马到成功摇摇冰箱贴、天宫藻井冰箱贴等“顶流”产品集体亮相,吸引众多关注。
2024年,文博文创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一冠难求”、累计销售百万件,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火爆出圈、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小小冰箱贴正成为传统文化全新载体,成功走入年轻人社交圈并迅速成为新宠,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捧、喜爱和传承。
——“‘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新潮流”被列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要说这两年的“顶流”产品,除了设计精美的各式文创,就不得不提凭借丑萌外表出圈的“LABUBU”。
今年4月,“LABUBU”第三代搪胶毛绒产品一经发售,就成为“全球超级IP”。不仅中国门店人气火爆,美国、英国也出现大排长龙的场景。泡泡玛特国际集团副总裁陈晓芸表示,优秀的IP拥有跨越不同文化的力量,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结合本地化表达,以情感、美学连接全球用户。“我们探索用文化适配+场景共创的逻辑进行全球联动营销,实现潮流文化在不同市场年轻消费群体的渗透。”陈晓芸说。
“2025年初,《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4亿元票房登上全球动画电影之巅;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以超16亿元票房突破国产二维动画纪录;《雾山五行》《中国奇谭》等作品进入多个国家动画类热度前十……”中国动画学会会长马黎表示,动画作品破圈的背后,正是中华文化的深厚滋养。
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赋能影视剧生产,到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带来更加沉浸的观看体验,文化产业的创新升级,同样离不开科技发展。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行业知识库’的架构,可灵AI推动内容生产从手工定制迈入智能批量化阶段,实现生产工具的代际跃迁。”快手政府事务高级总监张书珩认为,AI不再仅是后期修饰工具,而是深度融入叙事构建与视听表达的创作主体。
在北京生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骆怡航看来,AI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人都是导演”的时代提早到来,中国的影视产业也可以借助AI弥补尖端技术人才的不足,实现弯道超车。
“大空间VR技术能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增强沉浸感。”北京时之宇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呼显龙说:“VR不仅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门,更是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利器,外国观众可以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细致刻画的视听体验,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北京市文联承办的“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和各项沙龙活动中,文化界、科技界嘉宾深入探讨了科技与艺术的边界,并分享了他们关于科技与艺术如何共生共融的思考。
“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就越需要艺术智性;数字虚拟技术及其幻觉工业越发展,身心交感的艺术经验、从艺术经验而来的感性就越可贵。”中国文联副主席高世名表示,使用AI、发展AI,不是为了替代人类既有的能力,而是要以“人+AI”这种从未有过的智能体,创造新内容、开发新能力。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蒂托·洛雷菲斯认为,文化原创力不在于精妙复杂,而在于触动人类灵魂的能力。而当代科技的意义正在于此:不是消弭传统,而是赋予其新视野;不是标准化,而是倍增可能性。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以AI续写贝多芬第十交响曲、机器人演奏大型交响乐为例,展示技术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所达到的高度。但他同时强调,AI可以模仿风格,却难以创作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般跨越生死的爱情悲歌,也难以复现陕北号子那源自黄土地的粗犷呐喊。“音乐的灵魂,在于真实的生命体验与时代共鸣。”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能有效推进‘文化的大众化’。”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张树武倡议开放优质文化资源,使AI在更广泛的场景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要警惕“文化AI化”,推进“AI文化化”。
交流互鉴不可或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本届论坛,“交流互鉴”不仅是多项活动的主题,也是中外嘉宾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202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之年。法国是世界电影发源地。本届论坛推出“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通过中法电影人的互动交流,开启中法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通过经典影片与珍贵历史影像的再现,融合现场音乐的演奏,穿插中法电影人的交流互动,在光影与旋律的交织中,带领观众重温经典;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与中国导演乌尔善围绕跨文化创作、产业合作、新生代培养3个维度展开对谈;法国演员、导演朱丽叶·比诺什携其导演首作《亦吾亦舞》走进北京大学、中国电影资料馆,与观众交流台前幕后的创作过程……
法国前总理、法国政府中国事务特别代表让-皮埃尔·拉法兰表示,电影是文明对话的载体,中法两国在电影修复、合拍、影人交流等方面成果丰硕,期待未来两国继续以电影为桥,推动更多对话、互鉴与共同创造。
在“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平行论坛上,多位外国嘉宾的中文演讲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意大利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主席、米兰大学汉语及中国文化教授梅毕娜结合17世纪以来的中西交流提出,东西方文明虽然发展脉络不同,但通过对话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在今天至关重要。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卜已多次参加北京文化论坛,他结合埃及与中国从2000多年前的丝路贸易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合作表示,要以文明互鉴为桥梁,在多样性中找到团结的力量,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命运共同体。
来自法国的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DG2CI董事长高大伟认为,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必须保持技术与人文的平衡,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人文经典来引导技术发展。只有坚守对经典的传承、对他者的尊重以及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才能构建一个和平、公正、可持续的文明未来。
“全球文明倡议的实施,将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表示,全球文明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体现出中国倡导尊重差异、和而不同、交流互鉴的文明观,更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报记者 徐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