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0后”姑娘创新传承米酒酿制技艺——
“让年轻人爱上我们苗家的酒”
在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上,一位身着蜡染服饰的“90后”姑娘引人注目。“酸汤米酒是我们过节必酿的,入口微酸,回甘绵长。重阳酒要酿满整整两年才能出缸。”清脆的笑声与浓郁的酒香交织,她穿梭在展台间,热情地向来往宾客介绍家乡的美酒。
她叫唐明倩,来自黔东南州台江县排羊乡,熟悉的朋友都亲切地叫她春花。“从小我就看着外婆用木甑蒸米、拌曲,整个寨子都飘着酒香。现在我把这份味道带出大山,想让更多人尝到我们苗家的酒。”她一边斟酒,一边讲述着家乡的习俗。客商们驻足品尝,有人被酸汤米酒的清爽触动,有人为重阳酒的醇厚点头赞叹。
唐明倩与酒的故事,要从她在江西南昌读大学时讲起。当时她就读于环境设计专业,大三时一次偶然机会,把妈妈酿的重阳酒送给学校朋友品尝。
大四上学期,朋友给她发信息,“你家的重阳酒太好喝了!现在还有吗?我想买100公斤。”唐明倩拨通了妈妈电话,“重阳酒要慢慢酿,最少等两年才能出味,要想口感醇厚,至少得陈上三年。”她把妈妈的话转告对方,回复又快又干脆:“等!别说两年,三年我也等。”两年时光倏忽而过,唐明倩和妈妈将酿好的米酒寄给熟人。
对方收到酒后发来了感谢信息,这是外乡人对家乡米酒的认可。唐明倩心中悄然埋下一颗种子,“也许,我能让更多人尝到家乡的味道。”
大学毕业后,唐明倩赴杭州从事品牌营销工作。她开始构想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灵感的核心始终是家乡的米酒。
一边工作,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化身家乡“宣传员”,唐明倩用文字和图片分享台江风土人情和米酒故事。在与网友的互动中,她更加坚定了把家乡米酒推向更广阔市场的想法。
这份决心,也源于她的家族酿酒手艺——在台江县,她的外婆和妈妈的酿酒技艺广受好评。
2020年,唐明倩辞去工作,回到排羊乡,开启米酒创业之路。
返乡后的挑战接踵而至。排羊乡独特的地形与气候孕育出的优质大米,是酿好酒的天然优势,但因地形限制,大米无法大规模种植。
为守住品质底线,唐明倩和母亲挨家挨户走访,收购原生稻米——每一粒都饱含着家乡水土的气息。
解决原料问题后,唐明倩将目光聚焦年轻消费群体。
凭借在杭州积累的营销经验,她在产品风味和包装上大胆创新,研发出度数更低、口感更清爽的酸汤米酒,既保留苗族米酒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人对低度健康饮品的需求。包装采用简约时尚设计,打破传统米酒“老气”的刻板印象,令人眼前一亮。
2021年,唐明倩的米酒品牌——“展喜”创立了。“展喜”就是展示苗族人的喜悦,简洁明快。
创新之余,她始终牢记传承的使命。苗族酿酒技艺是祖辈留下的珍贵遗产,唐明倩跟随母亲深入学习每一个酿造环节,熟记步骤与火候,积极申请并于2024年5月被认定为台江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米酒酿制技艺第五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她认为,“我们的米酒一直坚持纯手工酿造,生产周期长,目前产量有限。现阶段我最看重的是品质,真正把‘台江米酒’这个品牌做出口碑。等到基础稳固,再逐步考虑扩大规模。”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苗族酿酒文化,唐明倩在村里开办特色民宿,推出一系列民俗体验活动。游客可以亲手体验苗族米酒的酿造工艺,聆听源远流长的文化故事。
唐明倩与米酒的故事仍在继续。她希望透过这一杯醇酿,让更多人品味到贵州的风土人情,感受到苗族文化的深厚魅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