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非遗需要‘破圈’,也需要新生。”近日,在山西省图书馆展出的剪纸衍生品展中,剪纸艺术家、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长郭梅花说,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剪纸这门窗棂艺术成为生活美学,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
步入展厅,一组以“人生四大喜”为主题的丝巾映入眼帘,规则的纹样和黑红主色调极具视觉冲击力。“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件喜事被剪纸艺术家以刀尖为笔,化作跃然纸上的灵动。这些纹样又从红纸间“走”出来,在丝巾上绽放百态风情。
如今,传统剪纸元素被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郭梅花曾将剪纸艺术与不同的载体组合设计成文创产品,小到钥匙扣、冰箱贴、手机壳、明信片,大到托特包、抱枕、围巾、陶器,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许多人喜爱。在不断探索中,她发觉简单地将“传统剪纸+载体”组合难以直接打动年轻群体,只有在纹样提取和图案设计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释放非遗技艺的生命力。
郭梅花说:“创作一定要往年轻化走、往当代走。传承不是直接把传统图案从窗户上拽下来贴到现代的物件上,而是要对传统元素进行提炼、融合、创新。”指着“久旱逢甘霖”丝巾,郭梅花回忆道:“小时候,我家门前的小河只剩下干涸的河床。一场大雨让这条河重新恢复了生机,青蛙、小鱼这些童年玩伴也都回来了。”这条丝巾由云彩、雨滴和青蛙三个元素组成,在方寸之间通过拼色、撞色、镂空等技艺,汇聚出雨滴敲开新绿、充满生机的意象。
在“他乡遇故知”丝巾中,酒葫芦、铜钱纹暗藏故友执手笑谈的轮廓;“洞房花烛夜”丝巾中,烛火的交错构成新人相互依偎的剪影;“金榜题名时”丝巾中,传统书生形象与现代学术符号碰撞,层叠的书籍纹样与飞扬的帽穗展现着梦想实现的喜悦。
这些提取自传统剪纸元素、精心设计的剪纸纹样,还在披肩、围巾、抱枕、托特包等剪纸衍生品上加以使用,抓髻娃娃、铜钱纹、元宝纹、月牙纹、水滴纹、锯齿纹、喜字等传统剪纸元素随处可见。在艺术家的创新下,非遗变成了可触摸、可佩戴、可传递情感的日常。
多年来,郭梅花走进课堂、社区,手把手传授技艺;组织教学和讲座,分享剪纸知识和创作理念;参加全国剪纸展览、比赛活动,宣传山西剪纸文化;定期邀请国内专家为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员进行剪纸艺术相关培训,举办优秀剪纸作品展览。“用剪刀剪出山西文化的深厚内涵,把山西本土的剪纸艺术传承下去,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她说。
虽然围绕山西剪纸开展的展览、活动并不少,但要想更好地传承下去,探索非遗剪纸的年轻化、市场化发展必不可少。今年9月,协会邀请广东深圳市级非遗贺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贺虹为协会会员线上开讲,结合她在深圳30年的剪纸跨界突围路,分享如何拓展多元载体、做强剪纸IP、发展产业链。
“此次剪纸衍生品展览是我的又一次探索。从观众反馈来看,唯有让剪纸艺术既守得住经典,又玩得了潮流,才能真正在市场中扎根。”郭梅花表示,下一步考虑推出“福禄寿喜”“五行”等系列剪纸衍生品,希望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好物,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温度。(本报记者 朱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