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新学期的钟声敲响,山东各地中小学纷纷迎来别具一格的“开学第一课”。这些课程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在他们心中播下传承与创新的种子。
近期,在淄博市部分中小学,淄博刻瓷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惊艳亮相“开学第一课”。淄博刻瓷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以特制刀具在瓷器釉面錾刻诗文、山水、人物、花鸟等内容为表现形式,经过一代代匠人的潜心钻研,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格。
在课堂上,李梓源、李新一等淄博刻瓷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临现场、言传身教,为孩子们展现了淄博刻瓷的独特魅力。今年7月,淄博11件陶瓷琉璃作品随山东舰在香港展出,其中3件为淄博刻瓷作品。这些以“五岳之首”泰山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完美展现出写意山水的笔墨淋漓与刻瓷的金石韵味,以“国泰民安下的锦绣河山”为寓意,向外界传播着中国声音。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开设非遗“开学第一课”,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教育实践。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非遗不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学生们可以触摸、感受、体验的鲜活文化元素。
除了展示非遗技艺,部分地区还打出“融合牌”,将非遗传承与普法教育等结合起来。
在滨州市沾化区富国实验学校,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以“非遗+普法”的创新形式呈现。活动开场,由沾化区司法局精心编排的渔鼓戏普法短剧《钱袋子保卫战》精彩上演。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沾化渔鼓戏以高亢激昂的唱腔与诙谐幽默的表演形式,与电信诈骗典型案例巧妙结合。演员通过“中奖诱导”“虚假购物”等贴近生活的场景还原,用唱念做打演绎反诈技巧,把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舞台语言,现场2000余名师生在欢笑中掌握了反诈核心要点。
“原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富国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武欣宇在参与沾化渔鼓戏互动后兴奋地表示,“我要把学到的反诈知识教给爷爷奶奶。”
在济南市莱芜区汶源学校“铭记历史传薪火,砥砺奋进向未来”秋季开学典礼现场,莱芜战役纪念馆讲解员为学生们讲述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一段段真实的历史、一个个感人的细节,配合煎饼、布鞋、沂蒙山小调等红色非遗的展示,把师生带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王芹指出,将非遗引入“开学第一课”,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让青少年从小接触和了解本土文化,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坚守民族文化的根脉。另一方面,将非遗融入校园教育,能够激发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青少年对非遗的热爱和参与,将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本报记者 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