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山东省德州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对市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收集整理了一大批图片、文字、视频和图谱资料,建立了完整的名录体系。截至今年1月,当地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98项。具体而言,德州市对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保护、传承、传播等措施,不断加强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创建、四季村晚演出等活动,培养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爱好。文化生态学注重从文化生成、传承、存在的状态与所在区域内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文化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原真性、适应性保护策略。在文化生态视域下进行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对于涵养文明乡风、讲好中国故事等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环境进行系统性保护、关联性传承与活态化存续。其重点在于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特定自然、社会、文化空间的有机联系,而非孤立保护单项技艺或表现形式。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带,地处冀鲁交界,是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既有黄河和运河文化自然环境特点,又有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民风民俗特点,既有传统戏剧——一勾勾、传统杂技——宁津杂技、传统技艺——德州扒鸡制作技艺与德州黑陶烧制技艺等,又有传统音乐——运河船工号子、曲艺——西河大鼓、传统美术——宁津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地域特点鲜明。针对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需要结合其运河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特色,优化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构建系统性保护框架,实施区域性划片保护,建立一个有机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文化生态系统。可依托运河线性空间,以大运河德州段为轴线,利用已修复的运河德州段沿岸的码头、粮仓、古镇原生态地理空间,重点推介德州扒鸡制作技艺、黑陶烧制技艺、红绿彩瓷制作技艺等项目,叫响“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廊”品牌。打造农耕文化带,可以乐陵小枣、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为核心,传承枣酒酿造、桑蚕丝织等生产技艺。划分民俗文化带,以宁津杂技、德州剪纸等为重点,形成民俗展演集群。同时要争取申报省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其纳入国家、地区发展规划,推动德州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条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应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生存环境、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确保其在原生土壤中自然延续和发展。德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着原生环境萎缩和传承人断代的难题。随着运河漕运功能消失和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节庆、风俗、饮食文化正在失去原生土壤,如农村戏台减少,一勾勾戏等戏曲的听众逐渐减少;部分手工艺品出现机械化同质化生产,失去了手工温度,弱化了地域辨识度。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艺人逐渐离世或改行,其掌握的技艺有断代消失的危险。针对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中的难题,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实施动态修复,还原原生环境,利用现已复原的运河古街码头组织船工号子沉浸式传习,利用社区文化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重建乡土戏台,利用非遗工坊重现老艺人的传统技艺等。同时,还要完善培养机制,推行学艺助学,强化传承人、年轻人的辐射作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打造从知识普及到技能培训再到知识与品牌传播的新路径。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
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次变化必然伴随着原有文化基因的保留和新的文化元素的生长。适应性是文化生态系统演进的重要动力,随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社会文化条件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内容将逐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由原生态进入衍生态的传承发展模式。南运河德州段作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点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以民俗村落、文化集镇、特色古城为支撑,将北厂漕仓遗址、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片区、四女寺风景旅游区等沿线地域文化资源要素串珠成链,重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空间的关联。未来,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一步探索“非遗+百业”的适应性保护,走融合创新之路。在形态适应性上,运用“非遗+科技”“非遗+设计”等方式,从图案、色彩、工艺、造型、文化寓意等方面,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产品设计,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在内容适应性上,运用“非遗+文旅”“非遗+体育”“非遗+节庆”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影视游”“体育游”“会展游”“乡村游”“演艺游”“美食游”,带动德州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丛瑞雪 作者单位:中共德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