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个夏天,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普恰克其镇布达村热闹非凡,村里的桑皮纸产业园车水马龙,园内参观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体验桑皮纸制作、在桑皮纸上练习书法、到产业园选购桑皮纸文创产品的游客越来越多。仅2024年,布达村桑皮纸产业园接待游客超7万人次。
在占地2800平方米的桑皮纸产业园,今年6月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穆耶赛尔·艾合麦提托合提正专注地制作桑皮纸夜灯。“现在我能制作桑皮纸夜灯、台灯、钥匙扣、杯垫、书签、花帽灯等十余种文创产品,能在家门口做喜欢的事,为家乡非遗出力,我很骄傲。”穆耶赛尔说。
2006年,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达村的桑皮纸名气越来越大。经过墨玉县及对口援疆省市的多方努力,当地打造的桑皮纸产业园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如今的布达村,“一馆、一园、一街区”,桑皮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经形成。
桑皮纸名气大增,源于对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更离不开社会各界对桑皮纸的宣传推广。2011年,对纸张颇有研究经验的新疆润疆画院院长魏宝山携书画名家和文创专家到布达村实地考察,宣传桑皮纸文化、保护桑皮纸制作技艺、推动桑皮纸研发文创产品。
“新疆的吐鲁番市、和田地区是种植桑树较多的地区,这一带用桑皮做浆生产纸张的历史可以追溯上千年。这种纸韧性很强,适合创作反映大漠戈壁、山水美景的中国画。同时也可以制作各种文创产品。”魏宝山表示。
魏宝山常年致力于桑皮纸艺术的研究,通过采风、观察桑皮纸制作技艺,用影像、文字记录了古法桑皮造纸的30多道工序,主编推出《桑皮造纸培训教程》,助推“桑皮纸制作技艺进校园”,进一步推动了桑皮纸制作技艺的传播。
布达村的和田托合提巴柯桑皮纸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桑皮纸产业园里最大的企业,2024年营业额达50万元,在该公司的非遗工坊中,还引入了非遗研学、民俗体验等多种活动,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
“近年来,来布达村参加研学的中小学生有很多,今年7月就接待超100人参与研学,同时还有超过200名游客参加桑皮纸制作体验。我们每年还组织多次外出研学活动,最远到过喀什。最近正在和田地区各中小学教孩子们如何制作桑皮纸。”布达村村民、该公司总经理比拉力·图尔荪巴柯说。
据了解,比拉力的爷爷是桑皮纸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父亲是地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比拉力将家里的作坊提升改造,被有关部门评定为非遗工坊,比拉力也被评定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布达村村民果海尔尼萨·阿不都拉3年前到比拉力的公司上班,每年增收2万余元。今年43岁的她成为锤捣和入模两个展示环节的示范员。“现在每天都有客人。冬天我们也闲不住,经常有游客过来参观、体验项目。”果海尔尼萨说。
据统计,该村还有4家桑皮纸企业,27家家庭作坊,户均年收入5万元,全村熟练从事桑皮纸制作的人员有56人,通过桑皮纸带动就业超千人。在北京市援疆项目的支持下,布达村的桑皮纸产业园吸引不少国内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依托援疆项目,墨玉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传承人津贴、工坊建设和市场推广,明确了“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我们不是简单保护技艺,而是要通过非遗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带动全县文旅产业发展。”墨玉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本报实习记者 王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