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沁恰茶厂的工人正在使用电炒锅制茶。 本文图片均由廖伟/摄
在沁恰茶厂,谭爱云指导工人用电炒锅制茶。
初秋时节,天刚亮,苍梧县六堡镇的茶山便醒了。戴着斗笠的茶农们背起竹篓,弯着腰在茶垄间穿行,指尖翻飞,一叶、两叶、芽芯落入篓中。
“茶青不过夜,不然就黄了。”8月20日,在四柳村沁恰茶厂,六堡茶制作技艺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谭爱云推开车间大门,点亮墙上的电控面板,屏幕上的控温数字不停闪动。几年前,她还在柴火灶旁“添柴控火”,浓烟呛得眼泪直流。如今,电机声替代了柴火声,炒锅内温度稳定,茶叶在锅面翻腾吐香……
这一幕,是六堡镇的一个制茶缩影。古法犹存,手艺未改,但炒茶已从烧火转为用电,清洁电能正助力这千年茶香飘得更远、更久。
1 “以电代柴”手艺更稳
六堡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茶汤以“红浓陈醇”著称。制作精髓在于火候,火大则焦,火弱则黄,稍有差池,便失神韵。
过去,四柳村茶农多是白天采青、夜晚炒茶。昏暗的灶房里,一口锅、一堆柴、一盏灯,11道工序大多是在火上完成:炒青、揉捻、复炒、提香、蒸压……皆需“认火”,凭手感。
“盖火、添柴!”这是谭爱云学徒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她的双手常被火灼伤,被烟呛得眼泪直流。闷热的灶房里,衣服上的汗水一遍遍从干到湿,劳累一晚也不过炒出六七斤干茶。若逢阴雨潮湿,再老道的经验,也难保茶香如一。
谭爱云抬手时,掌上厚茧依然清晰可见。“那时火候全靠感觉。”谭爱云说,要让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单凭手艺远远不够,还需要清洁能源的持续支撑。柴火炒茶耗能高、碳排放大,也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市场呼唤稳定品质与规模供给,而传统工艺却受制于靠天吃饭。矛盾渐显,六堡茶亟需一场“火候革命”。
转机出现在2020年。南方电网广西梧州供电局联合地方政府,在六堡茶核心产区启动“以电代柴”计划,推广电炒茶设备。一时间,各处茶厂车间里,电控炒茶锅、激光选色机、烘干机、压制机等设备陆续就位,杀青温度、揉捻时长、提香梯度……这些工序不再依赖手探锅沿的经验,而是对照参数把控。
“从杀青到提香、焙锅,我们反复测试才摸清每个环节的温度。”在六堡镇,广西农垦三源六堡茶业负责人莫礼耀介绍,电炒茶使生产效率提升至人工的18倍,茶叶陈化时间缩短30%,年产量增长10倍。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同一批次同一品质——标准化生产真正让六堡茶“出得去、供得上、稳得住”。
“现在温控精准度提高了,每批茶香都醇厚如一。”在大中村,苍松茶厂负责人蒋朝晖示意大家凑近锅边。此时热浪并不灼人,茶叶在锅里被均匀翻动,青气逐渐退去,一层柔润的香气漫溢出来。他笑了笑:“手艺还在,但电炒茶让手艺更稳。”
2 “电保姆”守护茶乡脉动
完成21.11公里配电线路绝缘化改造,新建或改造9个台区,客户平均停电时间降至8小时/户,首个V3.0智能台区投运,实现了配电自动化、智能电表全覆盖……近3年来,梧州电力部门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六堡片区电网改造,仅大中村就投资733.08万元。
这些数字的背后,得益于一群常年奔走在山间的“电保姆”——梧州供电局党员服务队。2024年初,大中村盘龙组智能台区刚投运即迎来茶季高峰,后台负荷报警。梧州供电局党员服务队深夜携工具进山,两小时赶抵现场,通过无功补偿与负荷分段优化迅速恢复供电。
在今年台风“蝴蝶”袭击梧州期间,苍梧、龙圩多条10千伏线路跳闸,影响广泛。党员服务队与时间赛跑,他们冒雨清树障、架临时电源,利用发电车为居民区和重点用户接力送电。“群众盼电,我们行动必须快。”在暴雨抢修中,大坡供电所经理徐科林不停为队员鼓劲。直至深夜线路恢复供电,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打着手电筒从山间里出来。
电力守护让茶香不灭,绿色电能在山野间生出新的希望。
在蒙山县屯巴山,光伏板如蓝色鱼鳞铺展,正源源不断生产电能;板下茶树茁壮生长。梧州电力部门将这套融合系统称为“茶光互补”:在强光时段,光伏板为娇嫩的茶苗撑起一把天然的遮阳伞,反射的散射光让茶树叶片受光更加均匀。这座150兆瓦的光伏电站,每年发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用于茶园的智能灌溉、茶叶加工环节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
今年春节和“五一”期间,大中村的绿电民宿订单量增长幅度超过50%。民宿内的设施设备都使用清洁能源。游客们白天在茶园体验采摘茶叶的乐趣,在车间感受电炒茶;傍晚坐在木质窗边,聆听山风轻吟,欣赏皎洁明月。
六堡镇党委副书记李鹏程介绍说,2024年全镇接待游客数量超过20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同比增长54%,“电气化的发展,成功地将茶产业转化为茶经济。”
3 绿电点亮茶乡生活
绿电的发展与应用远不止于茶山和茶园。在藤县中和陶瓷园区,屋顶光伏构成“蓝色海洋”,年供电超1.8亿千瓦时;蒙山县北楼村以绿电助力现代农业;岑溪市绿云村推动生态农旅电气化发展……梧州的电气化实践正绘就多元产业版图。
绿电能够为茶乡发展提供强大助力,背后离不开一整套前沿技术的有力支撑:梧州供电局精心建立了数字化运营监控平台和分布式光伏边缘集群调控技术。
据了解,数字化运营监控平台能够实现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的整体协同运作,精准实现源随荷动,增强电网调节能力,实现新能源高效消纳,筑牢绿色能源供给基石;分布式光伏边缘集群调控技术是广西首个地级边缘集群系统,可实现对全域新能源的全景监测、精准预测与柔性调控,支撑新能源高效消纳,能够在一分钟内,将分布式光伏出力从100%精准调节至20%,成功破解了电网消纳的难题。
如今,梧州市终端能源消费中,电力占比从2021年的55%稳步提升至2024年的70%,减排二氧化碳也从228.37吨上升至313.22吨。
梧州市的城乡面貌,也因电力的发展而焕然一新。在全市范围内,梧州供电局积极开展“三线搭挂整治”“杆线融景”行动,白天,街道旁的变电台巧妙地融入周边环境,化作一处处精致的小景观;夜晚,村道上亮起柔和的路灯,农家小院里的炊烟变得稀少,清洁能源让茶乡更绿、更美。
南方电网广西梧州供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梧州“定制化”的电气化改造方案赋予了茶产业、乡村文旅新的机遇,推动了电炒茶、电气化大棚、农田电滴灌、电喷淋等技术改造,打造出全电景区、全电民宿试点,催生茶旅融合发展模式,有力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振兴。(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周伟武 通讯员 黄金玉 廖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