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非遗进校园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可触可感的形式,让青少年从心底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文化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文化传承内化于心,不止于技艺延续,更能培育匠人精神和家国情怀,影响一代青少年的未来生活与事业选择。采访中,众多专家学者对非遗进校园的意义、创新与未来方向提出思考与建议。
培养“好苗子”
非遗进校园通过扎根地方特色文化,让孩子们形成浓浓的乡愁印记。
在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劲松看来,非遗是时代的生活记忆与生活方式的载体,是人们与在地文化建立情感连接的通道。各地文化积淀不同、文化特色各异,这些地域文化如果能得到深入挖掘,会让非遗进校园课程更加聚焦、更具针对性。
“非遗进校园应与非遗传承同步,既要保持其文化真实性,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还应平衡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突出地方特色。”陈劲松认为,非遗进校园的实施主体需对在地非遗资源做到“知情”,非遗传承人需在技艺传授层面做到“知艺”,各方参与者都应准确定位其发展方向,做到“知辩”,形成更加专业的架构。
“非遗进校园让学校师生受益,也是为非遗传承发掘和培养‘好苗子’的过程。”江苏盐城大丰瓷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银付多年来深入大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程,现在担任高职院校非遗学院院长,深感明确传承目标对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本着培养从业人员及传承人的使命,非遗传承人的参与度和使命感会更高。
需要更多力量
从传承项目遴选、立项、课程设计再到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本不是单个活动,而是系统工程。随着覆盖范围变大,非遗进校园也需要多方参与和推动。
“阿姨,我怎样才能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记得几年前,一名三年级小学生认真的问题,让她深感非遗传承后继有人。“非遗进校园是一项以小撬大的事业,撬动的是孩子们乃至他们家庭的文化自豪感,参与各方的文化使命感,以及全社会对非遗的认知与传承自觉。”她说。
多年来,广东东莞市的非遗进校园已向非遗在校园转型,由最初点状示范实现全市覆盖,能够连接的资源越来越多,不仅各个镇街的学校合作意愿强,各类社会力量也积极表达参与意愿。“各方都要落地具体项目,保证教材和第二课堂的完备性,还有充分的展示空间,让这项工作真正扎下根来。”黄晓丽说,东莞的非遗进校园已进入良好状态。
培养专注力是青少年学习非遗的第一门功课。陈银付一直在实践分龄适配的教学策略,设计差异化课程。他建议,小学生侧重兴趣培养,可以结合热门题材,指导孩子们自己动手出成果;中学生以文化认知和表达为主,可以通过作品征集、场馆讲解等方式,参与非遗传播;大学生则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所长,直接参与非遗传承创新,培养出更好的研究能力和推广能力。
建立长效机制
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区,非遗进校园从活动、课程到文化传承,实现层层跃迁。当前,建立非遗进校园的长效机制成为各地普遍关注的问题。
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邢楠楠认为,非遗进校园开展时间越长,越要避免流于形式化,拓展深度和广度,形成相对稳定的频率、健全的保障体系、完善的实施路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学校师生的直接互动越好,非遗进校园的成效越显著,对非遗传承的辅助作用越凸显。”邢楠楠说。
黄晓丽认为,非遗进校园应关注质量提升,尤其要注重激发青少年的创新创造活力。新一代有新的表达方式,也有新的自我要求,可以通过非遗特色文创、数字化表达,让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变得可触摸、可呈现,增加他们的获得感。
陈劲松观察到,非遗进校园在校本课程研发、多维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建议将技艺展示、文化传承与美育浸润计划等相结合,在现有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融入青少年学习、生活,提升其文化认知。(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