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 实习生 湛嘉悦)画笔轻绘,涂下喜欢的颜色,沙漠动物便可以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活起来”;行走在展厅中,脚底下踩一踩,温润的和田玉便化成光影碎片飘散开……在新疆和田约特干故城,一系列非遗项目借助前沿数字技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一场以科技为笔、非遗为墨的文化创新实践正在新疆展开。
图为游客在展厅中触发和田玉光影浮现,背景为《精绝织梦》项目。该项目依托蜀锦、艾德莱斯绸的传统纹样复刻数字织机,让观众在光影互动中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主办方供图
在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主会场,《丝路绘影》项目通过为沙漠动物自由填色,借助数字技术赋予它们“生命”。经过涂鸦的动物都会呈现在动态数字画卷上,开启一场丝路上的“动物派对”,在屏幕上演绎沙漠文化故事。“荒漠中的生命从未退场,只是藏进了滚烫的尘沙。”光禹莱特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栋杰表示,各位游客可以以创作者的身份,拿起画笔,加入这场丝绸之路的动物派对。
图为游客在体验“星燧炽愿”数字烟花沉浸互动体验装置。主办方供图
当敦煌壁画中的藻井纹等吉祥纹样融入虚拟烟火,非遗新体验还可以在沉浸式互动中实现。中央美术学院学子匠心独运,打造“星燧炽愿”数字烟花沉浸互动体验。“观众通过划燃火柴的怀旧动作,体验着烟火爆竹制作技艺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唤起对传统节庆温暖共鸣的同时,也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团团圆圆’的理念。”中央美院公共艺术与体验设计工作室导师卢英英介绍,“星燧炽愿”数字烟花沉浸互动体验、器鸣不息“泥咕咕”数字化非遗体验装置、“龙宫戏影”数字皮影戏触控互动体验、“英歌潮舞”英歌数字互动体验等一系列科技装置将非遗内涵与数字科技创造性结合,引入数字化互动装置,构建非遗展示新空间、新场景,突破传统展示边界,让非遗可感、可触、可玩、可体验。
图为游客在体验“龙宫戏影”数字皮影戏触控互动体验装置。主办方供图
科技赋能的同时,非遗本身即是民族团结的生动载体,传递着“和合共生”的理念。“AI智能民族服饰融合拍照一体机”项目,整合艾德莱斯绸纹样、柯尔克孜族刺绣等十余项非遗元素,观众上传照片后,可一键生成个性化民族风艺术照,让非遗服饰“穿”在身上、美在指尖。让技艺对话、让情感连接,科技赋能非遗的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充分体现,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的IP藏品和数字作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宇宙猜想李佳临表示,“我们计划与全国非遗传承人建立联系与合作,通过AI赋能、技术支持、资源对接等方式,提升非遗作品的创新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图为器鸣不息“泥咕咕”数字化非遗体验装置。主办方供图
科技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活力,使其魅力历久弥新;文化交融则如春风化雨,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场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正以创新之力,推动传统文化根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谱写出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