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在新疆和田约特干故城,稚嫩却嘹亮的秦腔《洪湖赤卫队》引得游客纷纷驻足。一水儿的长辫子甩到左肩,几个高矮胖瘦不一的“韩英”站成一排,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学习成果。
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孩子们在展示秦腔学习成果。光明网记者 赵艳艳摄
这几个孩子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三个孩子今年刚刚三年级,刚学习秦腔不久;这个年纪稍微大一点儿,已经被陕西省艺术学院录取啦!”指导老师向大家介绍,这次带他们来参加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除了想让孩子们见见世面,也想向大家展示一下,兵团不光能搞好生产,还能搞好艺术,也能搞好文化。“这几个孩子作为传承人,将来就有可能成为我们非遗传承的主力军。”
“关注非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这是许多人对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的第一印象。为更好地宣传、展示非遗,本次活动特设“非遗研学”环节,面向暑期广大中小学生开展非遗互动教学活动。面人(北京面人郎)便是本次研学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黄色的面团几经揉捏,化身飘扬的裙摆。不消片刻,一个正在跳舞的维吾尔族姑娘便诞生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面人(北京面人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郎佳子彧已经是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里的“老人”了。除了数量可观的维吾尔族形象的面人,他此次还带来了以《黑神话:悟空》为原型制作的面人。“你看这里上面的铠甲,都是用小镊子一个个镊出来的。”郎佳子彧表示,现在也有现成的模具,可以一下子就把铠甲的纹理效果做出来,“但那和靠‘手艺’做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刘钟萍向记者展示“和合二仙”年画。光明网记者 赵艳艳 摄
当曾经“年轻”的非遗传承人逐步成长为保护传承的主力军,他们仍然在为古老的非遗注入“青春基因”。在广东展厅,一幅“逢考必过”的年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介绍,该年画出自一套名为《诸神复活》的出圈作品,共五款。除了“逢考必过”对应传统的“状元及第”,还有“脱单神器”对应“和合二仙”,“得‘一’个亿”对应财神爷,“这都是我们用年轻人感兴趣的语言和意境,对传统的年画寓意做了年轻化的演绎。”
展馆里,《精绝织梦》依托“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艾德莱斯绸等传统纹样复刻数字织机,让观众在光影互动中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英歌潮舞——英歌数字互动体验》让观众敲击鼓面,即可与屏幕中的英歌人物互动,触发音响效果的同时,激活人物的动态表演。当非遗遇见元宇宙、邂逅潮玩经济,这些由Z世代创造的“非遗新表达”,正在重构文化传承的时空维度。正如一位观众所说:“非遗的青春不仅在于传承人的年龄,更在于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场景里。”从兵团少年的秦腔到虚拟空间的数字藏品,这场跨越天山南北的文化交流活动证明:只要保持与时代对话的勇气,千年文明永远拥有“正青春”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