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筋道爽滑的荞麦面条在漂浮着冰碴的琥珀色浓汤里舒展,一股裹挟着果香与肉香的清凉气息扑面而来——这碗看似寻常的延边冷面,不仅是朝鲜族的传统美味,更成了煮沸整座城市烟火气的“钥匙”,串联起延边的朝朝暮暮,也让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在此寻到味觉的共鸣。
近日,“鲜爽延边·冰碗盛夏”2025世界冷面大赛(专业组)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开赛,让这道非遗美食从街头巷尾的餐桌,走到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
赛场内汇聚了来自中国、新西兰、越南、俄罗斯等国的60名选手,他们中既有非遗传承人,也有高校学子。在两天的赛程里,选手们围绕面汤调制、面条制作、菜码搭配等展开较量。有国外选手将家乡的美味制作技艺融入冷面的制作中,也有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工艺:“老祖宗的法子不能丢,这筋道里藏着朝鲜族的韧劲。”
这场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主办的赛事,不仅是技艺的竞技场,更是文化的会客厅。12名评委中,既有深耕餐饮行业的烹饪大师,也有研究饮食文化的高校教授。“好的冷面汤要‘冷透心、香透骨’,入口是酸甜,回味有醇厚。”“选手们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很亮眼,让冷面有了新表达。”评委们边尝边记录,最终,来自吉林延吉市的卢月善摘得“冷面大王”称号,她说:“这碗面里藏着延边的山水与人心,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让更多人尝到这份鲜爽。”
2007年,冷面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延边的街巷里,数百家冷面馆各有秘方,共同织就了这座城市的味觉图谱。“我们延边人对冷面的感情,就像四川人对火锅的热爱。”土生土长的延吉人朴顺姬笑着说。
大赛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成了文旅融合的纽带。近年来,延边以美食为媒,推出东北亚文化旅游美食周、辣白菜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而此次世界冷面大赛,更让“为一碗面奔赴一座城”成为现实。这个夏季,不少旅行团特意把冷面馆设为“打卡点”。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拿着手机对着冷面拍个不停:“在旅游攻略上刷到延边冷面,特意安排了这趟旅行。刚吃完就去买了两袋冷面调料,回家自己试试。”
“来延边不吃冷面,等于白来。”出租车司机赵师傅边开车边说,“你看这街景,冷面馆特别多,这就是咱延边的烟火气。”
傍晚6点,延吉市服务大楼冷面馆里人声鼎沸,店外已排起长队。“我们从哈尔滨自驾过来,就为吃一口正宗冷面。”正在排队的李小菲一家拿着菜单研究,“听说这里的汤底加了苹果和梨,味道很独特。”旁边的大学生小周因为刷到一则关于冷面的短视频,便有了到延边吃冷面的想法,“据说这里的冷面有8种配料,特意约了同学来打卡”。
店内,忙碌的服务人员穿梭在餐桌间,刚端上桌的冷面还冒着丝丝白气,沈阳游客王阳夹起一筷子面条,吸溜着说:“在空调房里吃冰碴冷面,配着锅包肉,这才是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选手在制作冷面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冷面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了延边人生活的仪式感,也成了外地人读懂这座城市的密码。它藏着长白山的清泉、黑土地的杂粮,也藏着朝鲜族的勤劳与智慧。当世界各地的食客因一碗面聚集于此,味蕾的共鸣早已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界限。(本报记者 程俣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