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核桃雕刻作品在非遗市集成爆款、研学少年于社教课堂探寻非遗奥秘、非遗展演令人沉醉其间……这个夏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图景随处可见,非遗在赓续传承与当代转化中绽放时代光彩,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非遗市集 清凉一夏
“非遗有约 清凉一夏”非遗市集汇聚了来自浙江、福建、山西、江苏等地非遗传承力量,40余项非遗技艺在此绽放,兼具文化韵味与生活气息。
在非遗市集草编展位前,层层叠叠的叶子堆成小山,韩六叶指尖翻飞如蝶,一根蒲草倏忽间化作振翅欲飞的蜻蜓,引得围观游客惊叹不已。韩六叶是张家口市级非遗“柳沟草编”、宣化区级非遗“京西毛猴”的传承人。只见展位如同微型非遗剧场,草编构筑山水场景,毛猴演绎动态剧情,绳结串联空间层次,面塑点缀细节道具——四类非遗技艺在同一方寸间形成叙事闭环。
“作品中有毛猴避雨的动态,就成了有温度的故事。”韩六叶解释,这种跨界创意点燃了他对技艺共生性的探索,此后他不断实验材质互嵌:用草纤维模拟毛猴毛发肌理,以绳结技法固定毛猴关节,甚至将声光电元件藏入草编底座,触发时会响起蛐蛐鸣叫。
“看,是我最爱的奥特曼!”周派核雕展位前,一个小男孩踮脚惊呼,只见一枚橄榄核上浮雕着奥特曼经典战斗姿态。“无论男女老少,来到我们这个展位都会停下来看看。”苏州市吴中区核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水英笑着擦擦刻刀,指尖沾满橄榄核的朱砂色粉末,“开集以来,我们每天都可以卖到 5000 元左右。”古老的核雕化身“潮玩儿”,让这个展位成为当之无愧的“销冠”。
“非遗传承的要义,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非遗馆市集负责人胡晓波说,“我们参照了清明上河图的设计理念,用灯笼串联起四十余项非遗技艺来增加烟火气,让游客有种走进热闹街市的感觉。当非遗成为可穿戴的文化符号、可把玩的童年伙伴,能穿在身上、拿在手里、尝进嘴里,老祖宗的手艺才算真的活过来了。”
非遗研学 乐享暑假
“这件孔雀屏灯是铜胎掐丝珐琅作品,打破了景泰蓝传统造型的特点和装饰手法,综合运用了景泰蓝与花丝镶嵌技艺,创造性地采用立体造型与平面装饰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制作。”“小小讲解员”学员邱天聪站在孔雀屏灯作品前自信地介绍。
近日,第5期“小小讲解员”培训课程在非遗馆内火热进行,20余名“小小讲解员”穿梭于非遗馆的长廊,学着把动人的非遗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这些“小小讲解员”还动手体验非遗制作技艺。金漆镶嵌、景泰蓝、乌铜走银、翻簧竹刻……这些美丽的名词,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唯有亲手尝试过、体验过,才能真正理解其精妙,讲述时也才更有底气、更有温度。”非遗手工艺体验中心指导老师赵双侠认为,孩子们站在展厅里,面对真实的展品和观众,因为亲手做过、用心感受过,分享非遗故事时,眼神更笃定、语气更自信,更能打动人心。
从“做”到“懂”,再到自信地讲述出来,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欣喜。“小小讲解员”培训助教吕冰心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8岁左右的女孩,当展品前围满了游客,她拉着我的手非常紧张。老师耐心地安慰了她,等到人少的时候再讲解,人多的时候她就默默站在一旁熟悉展品内容。等我回来以后,她已经完全不紧张了。”
课堂上,专业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传统玉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古代制玉技艺的发展,并带领学生运用仿古工具体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制玉技艺,制作独一无二的玉牌挂件。学员施谨嫣说:“手快抽筋了,但亲手学习《天工开物》记载的古老工艺,能体会到匠人的专注与不易。”她举起人生首件玉牌挂件,透雕的云纹里映着笑眼。
当孩子们亲身感受颜料的珍贵,讲解壁画故事时,才能将色彩的魅力讲得真切;亲手镶嵌过螺钿,才更能深刻理解工艺的精细,讲解时“言之有物”;亲手塑造过一把壶,再去讲解紫砂文化时,对泥土的那份理解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懂了精髓,才能讲得动人。
社教活动 全民共享
“众位瞧真——这鸳鸯棒可是通灵了!”华山戏法第四代传承人雷鸣声如洪钟,手中红绸包裹的木棒倏然裂作两段。观众席前排的男孩瞪圆双眼,只见传承人掌心轻抚,断口竟生出嫩绿枝丫,转眼绽放出绒布海棠。《乾坤袋》的玄妙更令人瞠目:空布袋悬于银钩,抖落间变出三只青瓷碗,碗中清水无端沸腾,蒸腾雾气里游出锦鲤幻影。
这段精彩的展演是暑期社教系列活动“遇见非遗”的一幕。每个周末推出的“遇见非遗”包括古琴、昆曲、皮影戏等非遗项目讲解、展演及互动体验等活动。截至目前共举办36场展演活动,累计5400多人参与其中。
华山戏法俗称“耍把戏”,是古典戏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一大戏法支系,最早起源于华山道观,后逐渐发展为宫廷、广场、舞台上的戏法表演,还通过“撂地摊”等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该戏法表演兼具口彩与趣味,技法精妙,很受观众喜爱。
“这叫‘丹道戏法’,祖师爷在华山炼丹时悟得机关。”表演间歇,雷鸣向小观众揭开道具奥秘。他展开特制乾坤袋夹层,28道暗格如星图排列,中药炮制的彩砂可随温度变色。
笙管鼓乐如惊雷破空,二十四面坐鼓震响盛唐气魄。8月2日,西安鼓乐非遗传承乐团奏响《将军令》,慷慨激昂;《阳关三叠》的叠奏韵律穿云裂石。台下,不少孩子随律动轻拍膝盖,“听着就像咱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劲儿。” 等到《青天歌》的清亮调子漫过整个场馆,满座的人仿佛与千年前的长安打了个照面。(本报记者 牛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