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让琼剧的星火在更远的地方被看见
——海南省琼剧院惠民演出的幕后故事
演出前,化妆师为演员勾勒妆容。 海南省琼剧院供图
自7月中旬“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琼剧惠民演出活动启动以来,海南省琼剧院一、二、三团的演职人员先后走进海口市龙华区坡巷村、文昌市文城镇龙山村、文昌市潭牛镇墟北居民小组、琼海市博鳌镇文山村、澄迈县老城镇富豪村等地,将《巡按审妻》《唐宫风云》《太子还朝后传》《春草闯堂》等优秀琼剧送到百姓家门口。演出现场,白发苍苍的老者跟着唱腔轻和、蹦蹦跳跳的孩童看得入迷,掌声、喝彩声与悠扬的琼剧唱腔交织在一起。
这热闹背后,既有台前演员顶着酷暑、克服场地限制的倾情演绎,也有幕后灯光、音响等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正是这股合力,让每一场演出都能稳稳扎根在观众心间。
舞台就像流动的考场
“下乡演出,舞台就像流动的考场,每场都有新挑战。”海南省琼剧院青年文武小生叶世武说。与专业规范的剧场不同,乡间舞台可能是临时搭建的木板台,也可能是坚硬冰冷的水泥地。这时武戏演员就要格外小心,在水泥台上翻跟斗,落地瞬间受到的冲击力跟剧场完全不同,每次都得提前观察舞台情况,调整动作幅度和落点,既要保证表演效果,又要避免受伤。
武生演员要挑战的是身体极限,青年小生贾璐所面临的则是连轴转的体能消耗与严酷环境的双重高压。仅7月,他的演出表上就密密麻麻排了29场演出。“最磨人的是极端天气,戏服厚重,在盛夏的户外舞台,汗水能把里衣完全浸透,像裹着层湿布在表演。”贾璐深有感触地说,即使突遇大雨,只要雨势稍缓,戏就得继续演下去,下乡演出的奔波考验着演员的韧性。有一次,他下午刚在另一个市县录完节目,便马不停蹄赶往当晚的演出地点,演出结束已是凌晨。
然而,当舞台灯光亮起,台下观众充满期待的眼神,便成为驱散所有疲惫的良药。“在乡间演出,人更放松,更容易把最好的状态拿出来。”青年花旦陈彩玉说,“当演员在台上全情投入,观众脸上的喜怒哀乐与剧情同频共振,最终化为朴实的掌声,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陈彩玉最难忘的一次演出是琼剧《玉蝶缘》,演到养父在贫寒中抚育孤女十六载的情节时,台下观众泪光涟涟,掌声伴随着唏嘘。“老祖宗的文化需要传承发扬,我们就是传播的使者。”陈彩玉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年轻演员的心声,能让琼剧的星火在更远的地方被看见、被喜爱,这就是意义。
用匠心托举琼音
音响师何贤英的工作是在乡野的广阔与嘈杂中,为琼剧开辟一条清晰动人的声音通道:声音如何在开放空间中有效覆盖,如何避免大风将唱词吹散,如何应对复杂的环境噪声,何贤英经验丰富。
“核心是因地制宜。”何贤英说,他通常会将主音箱高高吊起,利用高度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覆盖面,尽量让远近的观众都能听清。然而,这并非完美方案,前排观众会觉得声音从头顶压下来不够舒服,理想状态是前排放置补声音箱,但下乡条件有限,只能权衡取舍。更大的难题来自场地本身,有一次在文昌东郊演出,场地狭小无法吊挂音箱,只能将音箱置于舞台两侧,结果后排观众完全听不清,质疑声四起;还有一次在万宁演出时,港口附近的强电磁环境曾让所有领夹麦失灵。
在何贤英看来,音响师的最高境界是——让观众忘记音响的存在。“观众是来欣赏艺术的,不是来听音响的。”何贤英说,他追求的是声音清晰、舒适、熨帖地融入表演,让乡亲们毫无障碍地沉浸在剧情与唱腔的魅力中。“演出结束,掌声属于台上的演员,但我知道,我在控台前也成功了一个作品。那份内心的满足感无可替代。”他平静地说,这份甘居幕后的自豪感支撑他度过了无数个下乡的日夜:午后两点顶着毒日头最早出发装台,深夜拆卸设备收拾完毕最晚离开,在泥泞中搬运音响、在困倦中长途颠簸。“有时累到想放弃,但设备装好、大幕拉开、琼音顺畅响起的那一刻,又觉得还能再坚持。”
像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
当观众沉浸在剧情中时,支撑这场视听盛宴的幕后团队早已默默奋战了数个小时。
对灯光师江开旺而言,下乡演出意味着与不确定性进行持续的搏斗。剧场的灯光设备先进稳定,效果可精准预设,到了乡间则有很多影响因素。“设备要精简、安装要快,还得满足基本演出需求。”他解释,“乡村舞台效果不可能达到剧场水准,只能因地制宜,尽力而为。最怕突降暴雨,得立刻冲上去给设备盖防雨布,雨停了又得迅速检查线路安全。”
场地限制更是家常便饭,舞台太小灯具无处安放、地面不平灯架摇晃需加固……在江开旺看来,灯光是戏曲表演的“第二语言”,无声却至关重要,“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顺畅地看完一场好戏,再累也值”。
舞美团队的很多无名英雄同样默默承受着乡村舞台的洗礼。服装师要在简陋环境中确保数十套戏服的平整与演员快速换装;道具师需在奔波中守护易损道具的完好;舞美装置师在烈日暴雨下肩扛手抬搭建舞台;化妆师常常只能在临时拼凑的化妆台前,借着不太明亮的灯光为演员勾勒妆容。从装台到拆台,每个人像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这就是琼剧人的日常,也是琼剧能走到百姓身边的底气。
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如此阐释此次惠民演出的价值所在——激活琼剧生命力、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赋能乡村振兴。台前幕后演职人员的艰辛跋涉与倾情付出,正是这份价值最生动的注脚。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场文化甘霖走近琼剧、了解琼剧,海南本土文化的根脉便会在这片沃土中扎得更深、长得更旺……(本报记者 陈关超 通讯员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