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推开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玉秋的工作室,恍若进入绮丽梦境。数十件旗袍悬垂如云,绸缎轻颤,盘扣与刺绣闪着细碎的光,空气中弥漫着浆糊与丝线的气息。57岁的她正伏案缝制,金丝在蓝缎上蜿蜒成花,钢针起落间,似在白山黑水间续写服饰的诗篇。
“一块布就能诞生一件华服,
这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
“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满族旗袍,我像被一道光击中了。”陈玉秋放下针,指尖还拈着靛蓝色的丝线,“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百货大楼布料专柜,我看着满族旗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淑芬老师挂出的样衣,挪不开眼。”当时她刚参加工作,为了定制一件黑色丝绒旗袍,竟掏出500元——这个疯狂的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陈玉秋摩挲着案头的滚边布料,继续回忆:“当我穿上定制旗袍站在刘老师面前,她眼睛一亮——那件衣服仿佛为我而生,也为我打开了传承之门。”自此,她拜入刘淑芬门下,开启了与满族旗袍相伴30多年的人生新旅程。
说起旗袍工艺,陈玉秋瞬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展开一块未经裁剪的整布:“满族旗袍讲究十字整衣裁剪,一块布就能诞生一件华服,这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她演示的“十八镶滚”技艺堪称绝技,“每一道镶边都要‘见缝不见针迹’,滚边要鼓得有风骨。”
“做面浆糊、刮浆、打袼褙,这些工序看似琐碎,却是旗袍的筋骨。”她展示一件半成品,“像这块蓝缎上的金线缠枝莲,每一针都要顺着经纬走向,稍有偏差,纹样就‘活’不起来。”从绸缎选择、裁剪、行针走线到领口袖口处的装饰,每一道工序都饱含心血。制作一件完美的满族旗袍,往往需要数万针,耗时近百天。
“传统技艺
要学会运用‘年轻的语言’”
2010年,陈玉秋和刘淑芬一起纯手工还原了一件清朝宫廷旗袍。这件凝聚着两人心血的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展示时大放异彩,成为吉林馆中最受瞩目的展品之一,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驻足欣赏。
陈玉秋的作品多次走出国门,曾随吉林省代表团赴美国洛杉矶展示,参加吉林对外推介活动。此外,还应邀参加中国(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版权博览会、中国(泉州)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的展示展演。2025年,陈玉秋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背后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努力。
谈到如何在当代社会传承非遗,陈玉秋认为,“传统技艺要学会运用‘年轻的语言’”。在工作室的玻璃柜里,有一个巴掌大的“冰雪旗缘”袖珍旗袍,精巧无比,胸针上的微型盘扣栩栩如生。“有名印度尼西亚游客对着这件文创作品惊叹,说隐形针脚像月光下松花江的波纹。”她笑着说。
除了开发文创产品,陈玉秋还积极投身于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的传承工作,先后被北华大学、吉林化工学院、白城师范学院、吉林信息工程技术学院等院校聘为客座教师。她走进校园、社区、企业、景区、乡村开展讲座和培训,从制作浆糊、包滚边等讲起,给大家普及满族旗袍的历史文化,参与人员已达万余人次。
在陈玉秋心中,制作和传承满族旗袍已不仅仅是一项爱好,更是她要用一生去完成的梦想与事业。她希望通过自己和家人、学生以及众多热爱者的共同努力,让满族旗袍这一传统服饰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满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窗外,吉林市的灯火渐次亮起;窗内,陈玉秋手中的丝线在灯光下闪烁着星河之光。在这间工作室里,针尖与绸缎的对话永不停歇。(本报记者 程俣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