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扎马步、举狮头、过金桥……傍晚7点,广西中越边境的那坡县龙合镇醒狮文化基地,几只活灵活现的“狮子”伴随着节奏欢快的锣鼓声,时而翘首仰视、时而摇头摆尾、时而翻滚跳跃,围观的村民连声叫好。
地处桂西的那坡县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207公里,是广西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县。龙合镇舞狮文化有200多年历史,源起于纪念东汉军事家马援将军,流传至今还兼具祈福平安、风调雨顺等美好寓意,深受群众喜爱,是当地“五月五”花炮节的重头戏。
“小时候看老师傅舞狮,那狮头仿佛比我还沉。”龙合醒狮队队长覃绍刊是土生土长的龙合镇人,他从10岁就开始学习醒狮技艺,如今31岁的他是年轻一代传承醒狮的“顶梁柱”。“刚开始我只是比较感兴趣,后来越来越喜欢,就放不下了。”覃绍刊说。
在覃绍刊看来,想要真正把醒狮学好,只是热爱还不够,还要有传承醒狮文化的社会责任感。2010年,覃绍刊从老前辈手里接过衣钵,组建起一支12人的龙合醒狮队。在那坡县中越边民大联欢、“畅游边关·平孟嘉年华”民俗活动、“广西三月三·那坡风流街”等多项重大活动中,都能看到龙合醒狮队的身影。
覃绍刊始终认为,龙合醒狮若只存在于那坡不被外人所识,也会变得黯淡无光。他下定决心要把龙合醒狮发扬光大,让全世界的人都能欣赏到龙合醒狮表演。
凭着过硬的本领,抓住粤桂协作的平台和机遇,2024年10月,龙合醒狮队与深圳恭和比麟堂龙狮队联合参加马来西亚第十三届槟城国际舞狮高桩邀请赛及中马高桩舞狮精英赛,从37支国际龙狮强队中脱颖而出,分别取得第二名和第五名的优异成绩,成功打响了龙合醒狮队的知名度,推动了龙合醒狮文化走出国门。
“第一次踏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与世界各地的精英龙狮队同台竞技,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回忆起比赛盛况,覃绍刊依然激动。
这次国际舞台上的公开亮相,对龙合醒狮队而言是一个转折点。有了粤桂协作的助力,龙合醒狮团队如虎添翼,逐渐走上职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覃绍刊告诉记者,以醒狮文化交流合作为纽带,龙合镇与深圳恭和比麟堂、广东恭和文创有限公司展开合作,于2024年成立了恭和比麟堂那坡分馆,并在原有的龙合醒狮队基础上整合组建了一支新的醒狮队伍——石马醒狮队,现有队员16人,核心骨干6人,已发展成为专业性醒狮表演团体,每年应邀到各地演出,表演获得广泛好评。
在成功打响知名度后,龙合醒狮队通过舞狮基地开放日、舞狮表演进校园、开设舞狮技能培训课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对舞狮文化的兴趣。
“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技艺,人才储备是基础。”那坡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黄享珣介绍,今年3月,那坡县整合各方资源成立了龙合镇醒狮文化基地,正式向社会免费开展舞龙舞狮课程培训,邀请舞龙舞狮专家、非遗传承人授课,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
“开班首期就吸引了近20名学员,最小的才刚上小学一年级。”基地狮舞教练万平春告诉记者,今年暑假,更多孩子加入龙合醒狮培训班,孩子们大多是从小听着锣鼓声、看着醒狮长大的,对打鼓、醒狮非常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如今,醒狮队的队员小至一年级,大至青壮年,龙合镇的醒狮队伍正不断壮大。
“龙合醒狮文化底蕴深厚,关键是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黄享珣介绍,那坡县正以“醒狮+”模式推动非遗创新发展,通过“文化+产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走进那坡县龙狮文创产品代工加工生产车间,独具特色的醒狮头、小狮挂件、文创积木、特色书签等系列产品琳琅满目。“我们与广东恭和文创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来料加工业务,由文创公司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再经由本地工人进行精加工和组装,最终的成品在两地进行销售。”覃绍刊介绍,车间提供60个就业岗位,让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醒狮的传承既要接地气,贴近群众生活,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发布醒狮训练和参加活动的视频,以吸引更多人关注。”覃绍刊说,如今,他们一方面通过承接各类庆典活动,让醒狮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另一方面,通过粤桂协作衔接资金支持,龙合醒狮文化基地联合学校、社区开展公益培训,参与“非遗进校园”“醒狮研学游”等项目,在当地幼儿园、中小学开设醒狮特色课程,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为发展壮大醒狮传承队伍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龙合醒狮文化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借助粤桂协作平台,进一步擦亮龙合醒狮名片。”黄享珣自信地说,龙合醒狮的未来值得期待。(本报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莫 曲 凌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