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16日夜,位于昆明滇池之畔的云南民族村景区里,伴随着震撼的火阵巡游、靓丽的盛装快闪、近距离的魔术互动,白族长者诵念的《火把节祝福词》回荡在夜空,云南各地2025年火把节就此拉开帷幕。作为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在云岭大地跨越千年时空,在传承与创新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夜幕低垂,在武定县体育馆广场,观看表演的人群早已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晚8时许,彝族祭司毕摩在罗婺彝寨阿普笃慕广场上,以古老的钻木取火之法取得神圣火种。毕摩取得火种后,点燃手中火把,与彝族代表一同护送火种至主会场。
在禄丰县柳坝村,国家级非遗项目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引领彝族同胞依次完成取火、接火、祭火全套流程,古老仪式得以完整重现。
“毕摩念诵毕摩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场景令人震撼。”来自福建的游客王先生在武定县火把节现场感慨地说,“这火焰不仅象征着希望,更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基因。”
龙陵县木城乡的火把节在钻木取火古老仪式中启动,这场活动被当地人称为“沉淀着千年非遗记忆”的文化盛典。
禄丰分会场的左脚舞决赛上,12支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金山镇思源社区代表队队员赵发银说:“我钟情于彝族舞蹈,今天能在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参赛,感到非常开心。”活动现场同时设置了扭扁担、踩高跷、打陀螺等传统体育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体验。
洱源县的非遗演出《凤羽霸王鞭》在火把节上大放异彩,其独特的韵律和舞姿,展现出白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巍山县,非遗打歌巡演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当地公布施行《彝族打歌保护传承条例》,为非遗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峨山县在火把节期间举办花鼓舞、打铁花、非遗巡街等丰富多彩的展演,让游客王天印象深刻:“每个节目都展现了幸福边疆、民族团结,让我深深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他说。
在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火舞木城 情暖边关”的火把节主题生动诠释了节日的深层意义。篝火中央,彝族《七月火把》的歌声与傈僳族“打歌调”的鼓点交织,头戴银铃的彝族少女与脚踩五岔鞋的傈僳族阿哥同台共舞。
“来!手拉手,一起跳!”78岁的傈僳族老人牵起游客的手,大家纷纷加入舞圈,在火光中共舞。武定县的火把传递仪式上,14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依次传送火把,展现出各界群众的精神风采。
漾濞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火把传情筑同心”为主题,上万名各族群众与游客欢聚一堂。在洱源县万人打跳现场,白族姑娘手持彩绸跳起“霸王鞭”,彝族小伙展现热情舞步,各民族舞者巧妙融合不同的舞蹈动作,绘就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
篝火渐熄,洱源县海之源广场上,白族舞蹈《霸王鞭》的铿锵节奏与彝族舞步完美交融。身着各民族盛装的演员与群众围成同心圆,层层环绕广场中央的火光。熊熊火光映照着一张张笑脸,将民族团结的画卷定格在滇西北的夜空。
从禄丰的祭火仪式到漾濞的万人打跳,从龙陵边关的傈僳歌调到巍山古城的非遗巡演,火把节已从单一民族庆典升华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平台。当古老的钻木取火遇见现代的文旅融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火把节,正在云岭大地书写着传承保护的时代答卷。(本报实习记者 饶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