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夏夜的贵州高原上,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正火热上演。在节日的狂欢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不仅被炽热的火焰点燃了热情,更在亲身体验中与彝族文化产生深刻的共鸣。
清晨,热情好客的六盘水市水城区彝族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守候在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海坪文化小镇的入口,唱起动听的彝族敬酒歌,跳起欢快的达体舞,为远道而来的游客献上米酒、送上祝福。在这里,土司巡游、彝族竹竿舞、海坪欢歌万人共舞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轮番上演,为宾客奉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夜晚是狂欢的时刻,更是民族情感交融与文化传承的盛宴。独具彝族特色的精彩演出拉开火把节的序幕,展现彝族古老传说的舞蹈、体现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合唱,让观众沉浸在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中。“跟着他们学跳舞,步子都踩不对,可那份快乐真真切切是相通的。”来自山东的退休教师李明说。
当熊熊火焰腾空而起,火把的光影与霓虹灯交相辉映,狂欢的激情彻底被点燃,彝族儿女与游客手牵手、肩并肩,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中跳起彝族传统的达体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燎原之火,绝非一夜之焰。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早已深植于民族记忆中,跨越千年,生生不息。火把节早已超越了简单节庆的意义,饱含着对岁丰年稔的殷切期盼,更是彝族人民灵魂深处不屈坚韧精神的图腾。
取火仪式上,身着彝族服饰的布摩在祭司毕摩的指挥下手持法器、诵念经文。随后,布摩以击石取火或钻木取火的古老方式虔诚地采集火种。火星迸溅间,火苗瞬间蹿起,这簇象征吉祥的“兴旺之火”,不仅承载着彝族人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更寓意着民族团结与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
夜幕降临,取火队伍高举火把进入主会场——毕节市赫章县阿西里西·二台坡景区,点燃主火炬,宣告着为期两个半月的“自然凉·毕燃嗨”毕节市2025年火把狂欢暨避暑旅游季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6万余名游客和当地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围着熊熊篝火起舞,沉浸在这场万人狂欢的火把节里。据统计,开幕式当天,1个主会场和3个分会场共吸引游客、市民15万余人次,客流同比增长近50%。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为火把节注入了新活力。毕节市以火把节为引,创新打造避暑旅游季,推出民族非遗大巡游、2025年乌蒙欢歌大狂欢、火把传递活动、响水滩音乐季、“花海毕节趣露营”活动以及各县市区配套的150多项文体旅活动,让游客在清凉的夏季既能感受“东方狂欢节”的热烈,又能体验乌蒙山的生态魅力。其中,民族非遗大巡游中,创新编排“乌蒙欢歌”舞蹈,带领游客在体验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借助响水滩音乐季等活动,将非遗元素融入音乐、表演等环节,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引进群星演唱会、创排乌蒙欢歌,打造大型沉浸式剧目《奢香》和《阿西里西风》,推出剧场演艺等多元场景,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爆点”的文旅盛宴。“我们以凉为引、以景待客,诚挚邀请海内外游客走进毕节,游山水、避酷暑、品美食、观民俗、赏非遗,开启美好夏日清凉之旅。”毕节市副市长游劲松说。
当万千火把在同一个夜晚举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手挽手跳起同一支舞蹈,此时,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人民的节日,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纽带。火把传递的不仅是光明,更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火炬,它照亮的不仅是夏日的夜空,更是文化传承的未来之路。(本报实习记者 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