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漫瀚调作为当地民歌,人人都能唱上几句。准格尔旗处于内蒙古、山西、陕西三地交界处。这里蒙汉杂居、农牧兼营,文化交流频繁。漫瀚调正是融合了内蒙古、山西、陕西三地民歌发展而来,不仅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的艺术结晶,更是这片土地上独特地域文化魅力的生动展现。
呼和浩特市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副院长樊学勤介绍,漫瀚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年前,最早也被称为“蒙汉调”,《风搅雪》是其典型代表作品,反映了“蒙汉和声”的文化包容性。2008年,漫瀚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如今主要使用汉语演唱。“其曲调渊源深厚,据考证是由游牧长调与黄河船歌演变而来,既保留了草原的辽阔豪迈,又蕴含着黄河流域的质朴厚重。”樊学勤说。
漫瀚调音阶跳跃幅度大,用得最多的是九度、十度、十一度的大跳,有时还会出现十二度的大跳,既可以表达奔放激烈的情感,也可以塑造舒展洒脱、深沉委婉的音乐形象。如《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将黄河的雄浑、逶迤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单位,我们积极开展漫瀚调的传承工作,每年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每月开展‘进校园’活动,通过到学校演出、互动教学等方式,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漫瀚调,播下传承的种子,为这一传统艺术的延续注入新的活力。”樊学勤说,还有不少当地人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传唱,扩大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影响力。
在创新方面,樊学勤介绍,漫瀚调正不断尝试融入现代元素。他在演唱中将民族声乐与漫瀚调原生态唱法巧妙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我们在编曲时会加入管乐、弦乐等配器,使音乐更加丰富。”樊学勤说。
此外,漫瀚调与二人台、爬山调等地方艺术联系紧密,常一同出现在各类比赛和演出中,从业人员多身兼数职,既能演唱漫瀚调,也能表演其他地方戏曲,形成了互通互促的艺术生态。
基层演出是漫瀚调扎根群众的重要方式。当地通过“文化惠民”工程,组织院团到村屯进行公益演出,受到群众欢迎,尤其是每年正月初六到二月初二的演出,场场爆满,群众反响热烈。在准格尔旗等农村地区,漫瀚调的群众基础深厚,许多村民能随口唱来。
虽然群众基础较好,但是漫瀚调的传承也面临着年轻传承人稀缺、人才断层等挑战。樊学勤认为,因为演出市场有限,愿意投身这一领域的年轻人不多。如何破解年轻传承人短缺困局,成为漫瀚调保护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需切实关注传承人的就业与发展。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说:“这需要政府、地方与民间形成合力,不仅要为传承人提供学习、展示的平台,还要完善就业机制。”
提到日前在内蒙古举办的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樊学勤难掩兴奋,他希望可以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漫瀚调等地方艺术被更广泛的观众熟知,有了演出平台,演员才有展示的机会,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表演热情。提供展示舞台再配套适当的激励机制,就能有效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进而带动更多人投身漫瀚调等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本报记者 李荣坤 王添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