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是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有侗族大歌等56项国家级非遗,65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使黔东南成为2025年“艺海流金·多彩贵州”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界交流活动的第三站。从贵阳、安顺到黔东南,来自黔港澳三方的业界代表,通过实地考察与互动交流,碰撞出合作新火花。
活动现场,黔东南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杨国祥身着融合了苗族面料与侗族工艺的创新服饰,向港澳嘉宾展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可能:“这不是传统服饰,而是苗族女装裙摆经侗族传承人之手变成了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体。”
千年技艺在现代有新活法
“针线之间承载的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刘忠嫦绣了30余年,面对传承断层,她带领团队闯出三条路:用短视频传播纹样密码,与设计师合作走进巴黎时装周,通过AI技术展现“手机扫一扫,神鸟便展翅而飞”。
这种创新精神在年轻人手中接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绣(剑河锡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艳放弃沿海地区的工作,返乡传承母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手艺,并结合时代审美特点加以创新,将千年金属绣技艺用在时尚饰品中,成为一种新潮流。
“锡绣要传承下去,就得跟上年轻人的脚步。”陈艳认为,当年轻人愿意穿着锡绣元素的衣服逛街,才证明技艺真正活在了当下。黔东南非遗资源丰富,苗族银饰、侗族大歌、蓝靛染布等不胜枚举。传承人如同大树上的枝叶,根都深扎在这片土地,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唯有抱团才能发展。
在今年的合作项目中,陈艳和其他非遗传承人推出了融入锡绣、平绣、打籽绣的混搭产品。“我曾担心锡绣的特殊材质难以融入日常生活,混搭方式不仅打消了我的顾虑,还为产品研发开拓了思路。”陈艳说。
非遗创新传承的港澳智慧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有利于技艺传承给下一代,也为传承工作者提供了诸多创新机会。”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总监吴雪君展示香港“非遗制作计划”的成果:与香港长衫协会合办的两年制课程中,年轻学员既学传统剪裁,更探索将西洋布料融入中式长衫。“我们期望新一代在传承过程中,既能成为非遗技艺的传承者,又能成为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对话桥梁,以严谨的态度守护文化,用创意开拓艺术边界。”吴雪君说。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邢荣发认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关键在于,非遗项目特别是那些在社会发展中渐渐没落的非遗项目,得与具有时代意义的其他文化载体相结合,才有生命力。他以浙江婺剧《三打白骨精》为例:“这部剧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都进行了创新,新内容与新载体融合,不可分割,使传统非遗项目以新的生命力被当代群众接受和喜爱。”
“非遗不应停留在过去,若不加以创新发展,就只能成为历史。”澳门美高梅品牌策划部高级副总裁廖颖琦讲述了驻场大秀《澳门2049》的破界实践。它打破了“传统驻场演出通常围绕一个故事展开”的演出形式,拆分为8个独立的非遗节目。“这样可以快速进行迭代更新,更换不同的非遗模块,去适应不同的文旅场景,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舞台也因此成为一个不断变化、衍生和展现非遗魅力的平台。”廖颖琦说。
三地构建非遗传承生态圈
合作路径在三方对话中逐渐清晰。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范钟声提出“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呼吁建立非遗数字化地图,希望香港、澳门持续加强与黔东南的交流和合作。
2016年,澳门魔术艺术家协会主席翁达智在贵州参演了15场魔术专场晚会,与贵州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他基于“村超”“村T”提出打造“村魔”的想法,并愿意提供帮助。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余洁仪对侗族大歌印象深刻,她就国际传播细节给出建议:侗族大歌赴港演出需提前规划,且要有中英文字幕——既让世界听懂歌声,更要听懂文化基因。
“希望港澳同胞多多走进来,将我们的文化带出去,让更多人看到贵州非遗的魅力。”“95后”成城毕业后带8个同班同学到贵州创业,现任贵州草木染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和团队将人们印象中只有蓝白两色的蜡染,研发出多种色调,推出上千种蜡染文创产品,涵盖居家用品、玩偶、挂饰等。
交流活动临近尾声,杨国祥向港澳同仁发出邀约:“面对非遗如何‘请进来、走出去’的课题,希望大家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传授更先进的技术,三方合力构建传承生态圈。”(本报记者 彭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