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女生寝室里响起悠扬的乐曲,2023级学生陈佳雪和室友们舒展四肢,打起了八段锦。传承千年的养生操,如今成了她们的必修课。
不仅八段锦,陈佳雪发现,中药奶茶也成为校园里的新潮流。它们比网红奶茶更温和,成为熬夜学习族的养生必需品。中药面膜、针灸美容术、祛湿茶等,也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养生方案。在陈佳雪手腕上,还戴着用中医药材制作的手串,加上这几年一直坚持用的三伏贴,已经让她的过敏性鼻炎成了“过去时”。“这其中呈现出的蓬勃生命力,背后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吴氏子午流注诊疗技法”第六代传人马萍说。
近年来,马萍带领研究团队打造中医文化馆、战旗草药集市,打造中医药动漫IP,举办中医药端午茶话会等,将中医药融入日常生活,让其转化为可品尝、可穿戴、可游玩的生活体验。马萍说,当孩子们举着添加中药成分的棒棒糖,当白领们在集市排队贴“卡通三伏贴”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生活中得到传承。
在四川天祥骨科医院,医生们演示的“办公室颈椎操”正通过短视频圈粉。“练完脖子感觉舒适,腰背不僵硬。”四川天祥骨科医院院长助理、“何天祥传统疗伤手法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磊边说边展示传统疗伤手法。
年轻人希望中医药膳、食疗养生以更方便、更新潮的方式打开,非遗传承人便依照四季流转,调配出养生茶饮、药膳,备好中药熨烫包、熏洗散,做成能揣在兜里的膏方、丸剂,还有中药香囊,装着地道药材,藏着文化故事,既能安神健体,又能当装饰品,成了年轻人的“养生潮品”。张磊说,用年轻人熟悉和喜爱的形式,把古老的非遗技艺和中医智慧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让传承“活”在当下。
在张磊看来,非遗养生的价值是多维度的,它既提供了经过历史验证的健康管理方案,能带动大健康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与文旅、养老、体育、美容、食品等产业跨界合作,让老手艺走进千家万户。
谈及非遗养生的发展,马萍提议给“吴氏子午流注诊疗技法”建立“数字基因库”,根据时节给人们推送养生建议。在创新转化上,她主张打造“非遗+”的产业矩阵,如对药食同源的食材进行饮品化研发,打造集文化馆、养生宴和文创链于一体的互动消费区等,让非遗养生焕发新活力。(本报记者 王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