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唢呐艺术(丹棱唢呐)代表性传承人杨家文:
一曲乡音奏古今(传承)
指腹在八孔间游走,时而高亢,时而婉转,一首明快的曲调从四川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唢呐艺术(丹棱唢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家文(见图左,本报记者宋豪新摄)的唇齿间流淌而出。
“七寸吹吹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这首丹棱民谣中说的“吹吹”,就是唢呐。
丹棱唢呐起源于清朝中期,是中国民间唢呐南派支系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红白喜事、寿辰祝贺、先祖祭祀、新房落成、节日庆典等场合。2003年,丹棱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唢呐)之乡”。
1984年,杨家文拜丹棱唢呐艺人伍万中为师学习唢呐。“师父没有乐谱,也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只能靠口传心授。他先哼唱出曲子,再用唢呐演奏一遍,剩下就靠自己模仿、摸索、领悟。一天下来,不仅嘴巴麻木,连腮帮子和肚皮都疼。”今年60岁的杨家文回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过半年时间,杨家文就能跟随师父“走门户”吹唢呐。3年后,杨家文自立门户组建了唢呐班子。敢于创新的他,改进唢呐演奏形式,加入流行歌曲吹奏方法,受到大家认可。
“唢呐手不仅地位高,收入也不菲。许多年轻人纷纷拜师学艺,全县唢呐从业人员最多时达到2000余人。”杨家文说。
可是进入21世纪,丹棱唢呐渐渐失去市场,不少唢呐艺人只能改行。
“不能让丹棱唢呐失传!”杨家文下定决心,开始细心收集民间唢呐曲牌。为了完整准确记录一首民间唢呐曲牌,他时常要往返几次,到民间艺人家中反复核对。
2015年,杨家文编制了《丹棱民间唢呐曲牌》一书。“这是我们为丹棱唢呐献上的一份礼物,有了它,非遗就能更好传承。”杨家文说。
“要让更多人听到并喜爱唢呐。”杨家文意识到,将现代音乐表达融入唢呐演奏,让乡土音乐吹出“潮流范儿”,能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杨家文不仅开始尝试将唢呐与更多音乐形式融合,还致力于培养青年唢呐传承人。
先后教徒60余人,兼任7个学校的唢呐教师,到成都蒲江、乐山夹江等地开展培训,累计授课近2000课时……杨家文乐此不疲。
“我还成立了‘金唢呐乐队’,编排以唢呐为主的10多个文艺节目,每月到农村演出2至3场。”在杨家文的努力下,丹棱唢呐在田间地头再次吹响,还逐渐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杨家文说,除了传承弘扬演奏技艺,未来还想把丹棱唢呐蕴含的精神内涵发扬光大,“吹好唢呐靠一口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靠一口气,做人做事都要争一口气。非遗是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不遗余力地传承下去。”(本报记者 宋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