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朝鲜族打糕在木槌起落间焕发新生,满族刺绣勾勒古今纹样,在智能温控设备里景泰蓝釉色流转华彩……在辽宁丹东,这些非遗技艺正完成从手工传承到产业发展的蜕变。
每逢假期,在丹东市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安东老街上,金珠打糕店制作师傅的捶打声总会吸引游客驻足观看。在朝鲜族日常生活中,打糕是用来招待贵宾的佳品。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展,丹东市振兴区金珠食品坊总经理、丹东市级非遗项目朝鲜族打糕制作技艺传承人金华不断创新,将原本家庭式小作坊升级为标准化的“金珠打糕”生产企业,不仅对店面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还引入自动浸泡设备和自动化捶打机器,精准把控糯米浸泡时长,打破了小作坊低产量的局限,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在凤城景泰蓝珀晶画的工作坊里,丹东晶涛景泰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凤城景泰蓝珀晶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晶涛带领团队进行工艺创新。“这是我们引入平板打印机后制作的,不仅降低了掐丝难度,还避免了颜料开裂脱落的问题。”刘晶涛拿着一幅精致的景泰蓝珀晶画介绍,高精度打磨机和烘干机的使用,让作品质量与制作成功率大幅提升。
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刘晶涛关注到年轻群体对传统工艺品的喜爱。“近几年,工坊不断研制小型景泰蓝珀晶画和文创产品。这类产品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体积小巧、造型精致,可作为桌面摆件、挂件等,颇受年轻人欢迎。”她说。
“我们采用‘企业+农户’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原材料,农户在家进行部分基础制作工序,产品回收后由公司进行后续精细加工与销售。”刘晶涛介绍,这一模式既能助力农民增收,又吸引更多人加入,切实推动了非遗传承。
丹东馇子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戴玉峰通过“社区团购+达人带货”模式销售“戴家馇子”,并与河北、北京以及辽宁沈阳、大连等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非遗美食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凤城柞蚕丝满族服装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钟玉贵带领企业开辟非遗服饰数字化营销新路径。“我们组建策划、主播、运营的专业直播团队,将场景化内容输出与粉丝社群运营结合,实现了营销业绩连续数年高速增长。”他说。
为了培养非遗新生力量,丹东市成立了多个非遗体验和传习基地。
凤城景泰蓝珀晶画非遗体验基地针对初学者开设了基础入门课程,通过理论讲解、现场演示,深入浅出地介绍凤城景泰蓝珀晶画的历史渊源、制作工具与材料特性。参加研学的学生表示:“在这里,我不仅了解了景泰蓝制作技艺,还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将来也能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
丹东花饽饽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百琴一直致力于花饽饽的保护传承。多年来,“吉食来花饽饽面食坊”持续开展公益讲座,以及非遗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丹东市九如绣庄经理、满族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远芳在小学开设刺绣课程,手把手教授孩子们刺绣技法。她表示:“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她还创办了“巾帼微课堂”,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满绣公益课程,为满绣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系统化、阶梯式的学习路径。
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副主任、研究馆员胡柏认为,丹东拥有深厚的满族与朝鲜族传统文化,孕育出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非遗瑰宝。“这些非遗项目以‘活态传承’为核心理念,既坚守传统技艺的本真韵味,又通过现代设计重构、实用功能升级与市场化、线上电商直播运营破局。如今,它们正以企业化运营为纽带,将民族文化基因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让非遗成为激活地方经济的力量。”(本报记者 李荣坤 通讯员 刘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