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于2021年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前已有21所高等院校设立这一专业,另有多所高校在研究生专业中设立非遗方向。
近期,记者采访多所高校相关负责人,了解非遗专业热度,探寻高校如何更好培育文化传承生力军。
“这个专业学什么?毕业能做什么?”北京联合大学招生咨询台前,一位家长帮孩子咨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情况;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里,收到录取通知的学生正兴奋地跟家人分享好消息:“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是我们的老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2021年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归属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理论类。目前,已有中央美术学院、河北美术学院等21所高等院校设立这一专业,另有多所高校在研究生专业中设立非遗方向。
近期,高考志愿填报完成,新一届研究生名单确定,记者采访多所高校相关负责人,了解非遗专业热度,探寻高校如何更好培育文化传承生力军。
招生总数逐年递增
“逐年递增是肯定的。”河北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董小龙翻着近3年的招生数据,语气笃定。
2021年,全国仅10所高校获批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到2024年,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已增至21所。整体而言,全国各地选择非遗保护专业的学子总数正逐年上升。
不过,“非遗热”与“认知冷”的现实反差仍比较鲜明。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劲松坦言:中学时期,大部分学生没有太多时间思考个人兴趣与从业志向。多数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非遗专业认知较少。“非遗专业既新且小众,学生主动选择的比例还不高。”陈劲松分析,研究生相对本科阶段,对非遗的认知深入得多,目标更明确。“我们学校非遗方向的研究生中,有本科学习化学专业,研究生转考非遗方向的,因为发现家乡的植物染色太有魅力;还有的在国外学习设计专业后,回国继续深造,接棒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陈劲松说。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早在2003年就推动开设“文物与文化遗产”专科升本科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这一专业持续开设了10届,最多一届招收了近200人。很多学生后来进入非遗领域工作,其中不乏卓有成就者。“现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方向是非遗,每年报考的研究生比例相对固定。”贺云翱说。
“一校一策” 课堂连接行业
如何让学生通过4年学习,既掌握非遗保护专业理论,又具备一定的保护与传承实践能力?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高校各有高招——依托自身优势特色,结合行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河北美术学院的教室里,大三学生李正义正跟着曲阳石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打磨玉石。“学校还组织我们去曲阳石雕产业园区做田野调查和实习,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产业和行业情况。”李正义已明确了就业目标。
作为全国首批开设非遗本科专业的高校,河北美术学院突出专业的应用型定位:非遗保护专业不只传授理论,更注重“理论+技艺+产业”融合,与地方优势产业深度结合。以河北石雕产业需求为例,董小龙介绍,依托曲阳石雕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产业链接北方90%的石材雕刻项目,河北美术学院的非遗专业相应增设石雕技法、工程对接等课程,提升学生对接行业需求的综合素养。
云南艺术学院基于云南非遗传统工艺实验室,早在本校设立非遗专业前就已开展相关教学。“这些特色实验室是云南独有的,每学期学校都会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校1周至2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非遗技艺真正走进大学课堂。”陈劲松说。
云南艺术学院高度重视非遗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致力于拓展其广度与深度。非遗专业本科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非遗政策法规、田野调查等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三、四年级时可根据云南资源优势、地方非遗特色以及个人兴趣,选择技艺类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曾有学生设计的扎染、彝族刺绣等创新服饰成功登上国际时装周的舞台,展现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
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强调跨学科融合;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注重培养非遗调查研究、保护管理、营销策划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广西民族大学结合民族学侧重民俗类非遗;山西传媒学院则发挥传媒特色,将“5G+超高清技术”用于非遗数字资源建设;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学生搭建能参与古籍修复、珠宝设计等具体项目的平台。
“培养毕业后可从事非遗相关鉴定、评估、研究、转化、开发等实践性、管理性工作的专门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多所高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青年的未来也是非遗的未来
高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让青年看到,非遗不仅是老手艺,更是新机遇。作为新专业,非遗专业建设任重道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各地文旅部门非遗岗位缺口较大,非遗相关企业、文创机构、研究单位也急需专业人才。非遗专业本科生还未离校,就已有多家单位来“抢人”,供不应求。
前景乐观,挑战仍在。董小龙分析,非遗保护专业涉及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专业方向多元,这促使高校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与师资配置,且普遍重视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合作,将其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点。
陈劲松提到,非遗有十大门类,本科生在校4年不可能学完,先“广”后“专”是一个方法。
贺云翱认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样重要。“高校对社会需求的敏感性还不够,创新力不足。一方面要提升相关教师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对担任特聘教师的非遗传承人教学能力的培养。此外,课程必须打开边界,将数字化、人工智能、非遗科学利用及文创设计纳入教学,尽可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他认为,非遗专业建设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看见方向,证明了只要是符合国家需求、人民需求的事业,就一定能走下去。
高校培养非遗专业学生,真正的价值在于为新时代培养视野开阔、认知全面、专业扎实的非遗传承者,培养能够在非遗及相关领域产出新品或引领传播的更广泛的传承人群。当青年成为传承主角,心中的文化之根得到更多阳光雨露的润泽,个体选择便会汇聚为更强的文化自信。(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