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婉转悠扬的粤剧经典《帝女花之香夭》、刚劲有力的武术《冈南李家拳》、妙语连珠的《相声演绎小榄菊花会》、慷慨激昂的演说《中山非遗赋》……6月21日晚,广东省中山市首届“非遗新活力,青春共传承”非遗少年才艺展示秀(简称“非遗少年展示秀”)决赛落下帷幕。15组参赛的少年选手围绕中山市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舞蹈、武术、相声、演讲等形式,讲述非遗故事,展现特色技艺,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化遗产科四级主任科员林伟杨介绍,举办非遗少年展示秀,是为了展示中山市“非遗进校园”及非遗传承基地培育成果,激发青少年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热情,鼓励他们发掘并深入了解身边的非遗,传承文化精髓。本次活动中山市师生踊跃参与,逾160组选手报名初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15组入围决赛。
“决赛现场,参赛选手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举手投足间尽显青少年在非遗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林伟杨说。
板芙镇湖洲小学学生郭凯铭和妹妹郭凯莹在决赛中演唱了粤剧《帝女花之香夭》,获得一等奖。姐妹俩十分喜欢粤剧,每天放学后雷打不动地练曲,假期还要去拜师学艺,练习唱腔和动作。在学校,她们向同学展示粤剧唱段;回家用手机拍短视频,分享学粤剧的幕后故事。郭凯铭最难忘的是和妹妹备赛的日子。她们边斗嘴边练曲,你挑我错调、我纠正你手势,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粤剧很潮,我非常喜欢,也想让大家爱上它。”郭凯铭说。
小榄镇胜龙小学学生吴紫妮参加本次非遗少年展示秀收获很多。她说,从初赛入围时的忐忑不安,到决赛登场时的从容自信,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最终,她凭借演唱咸水歌《渔歌唱晚》获得二等奖。评委夸赞她“舞台经验足、歌声动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再是简单的话语,而是深刻体悟。”她说,学习咸水歌4年间,尽管过程满是艰辛,但仍愿坚守,只因这份对咸水歌的热爱。
大信学校学生吴晨希表演了醉龙舞《醉·潮》,获得二等奖。他说,逢年过节,中山都会举办醉龙舞展演活动,他最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现场观看传承人的表演,挥洒自如、豪壮大气的舞蹈总是让他感动。学习醉龙舞后,他积极参与中山市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更多的人认识醉龙舞。
中国舞协少儿舞蹈委员会委员、中国少儿舞团副主任委员、中山市文联副主席朱东黎说,从舞台上看到了孩子们传承非遗的热情。比如武术《冈南李家拳》的参赛选手表演非常投入,武艺也非常了得;郭凯铭、郭凯莹姐妹的表演,让她看到了粤剧苗子正在茁壮成长;《粤韵流芳》的表演者把粤剧表演的发展史讲述得十分流畅。
朱东黎说,通过这次非遗少年展示秀,她看到了中山市“非遗进校园”工作结出的丰硕果实。林伟杨介绍,近年来,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持续深耕非遗在校园传承的沃土,2024年组织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遗文旅志愿者”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开展“非遗文旅志愿者”进校园活动2587场次,覆盖全市121所中小学校,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青少年普及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艺,激发广大青少年了解、体验、热爱与传承非遗的热情;同时组织中山咸水歌、沙涌马家枪、民众扒禾桶、南头灯酒等,以免费授课体验的方式走进社区、景区,全年累计举办此类活动近200场次。(本报记者 谭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