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在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第五轮盐城对阵镇江的比赛中,由淮剧演员组成的拉拉队惊艳亮相。淮剧演员将建湖淮剧和杂技融入拉拉队表演,不仅展示了非遗的魅力,还通过为盐城队加油助威,增添了比赛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当淮剧的水袖与足球的弧线在空中交织,当杂技的惊险与球迷的呐喊相互激荡,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便不仅是一场赛前助威表演,更是一次关于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对话的创新实践。
非遗拉拉队的出现,再次打破了人们对非遗的刻板印象。在以往的认知里,非遗总是在特定的文化空间里被欣赏和保护。如今非遗拉拉队却以极为鲜活生动的方式跃入大众视野,与充满激情活力的现代体育赛事产生了奇妙互动。淮剧演员不再局限于传统戏台的方寸之地,而是将唱腔融入足球赛助威;杂技艺人不只是庙会上的表演者,也能将技艺转化为赛场上的视觉盛宴。非遗拉拉队的实践证明了非遗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与时俱进的适应能力。这种转变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成为现代人生活体验的一部分。这也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尝试,不仅为非遗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更为形成地方文化认同提供了生动样本。
非遗拉拉队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重构了公众参与文化传承的方式。传统非遗保护往往“专家热、百姓冷”,而将非遗元素植入足球赛事这样的公共活动,则让文化传承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借助球迷融合淮剧唱腔的助威口号,通过年轻人拍摄杂技表演的短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非遗传播以多向互动、自发传播的生态,让非遗真正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当然,这种创新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避免非遗元素的简单拼贴,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如何在商业化运作中保持非遗的本真性?如何让短暂的赛场惊艳转化为持久的文化影响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无论如何,“苏超”赛场上非遗拉拉队的出现已表明:非遗保护是一场持续的文化创新实践,需要不断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文旅融合日益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今天,非遗拉拉队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思路:将地方文化资源植入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现代活动,让文化传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当更多城市能够如此自信而创新地展示自己的文化DNA时,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真正被尊重和保护的时代。期待更多类似的创新尝试,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于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