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夏日时节,走进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新靖镇旧州街,家家户户缝制绣球的场景让游客过目难忘。街道两侧,妇女们指尖翻飞,五彩丝线在绣布上流转,宛如彩蝶翩跹。斑驳光影与丝线交织的韵律,共同编织出靖西独有的“浪漫产业”。
2025广西旅游年正在火热开展,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近日跟随2025“美好中国行·走进广西边关国家风景道”采风团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感受浓郁的绣球文化。
绣球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这个被壮族群众当作传递爱情信物的小物件如今已经走向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
“在绣球图案不断突破创新的基础上,近年来,靖西绣球的形态也愈加丰富,出现了绣球摆件、绣球灯、绣球钥匙扣、绣球汽车挂饰、绣球香包、中草药绣球保健锤、绣球沙包等新颖别致、实用性强的绣球周边产品。靖西绣球逐渐走上了时尚路线。”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王秀芬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许多边境地区妇女加入绣球制作行列,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的居家就业生活。独具特色的“庭院经济”模式破解了留守群体的就业难题,“金丝银线”串起靖西边民的致富路。
漫步旧州“绣球一条街”上,目之所及皆是由绣球“绣”出来的多彩生活,富了村民、更乐了游客。
“旧州是靖西绣球的主要产地。近年来,我们依托‘中国绣球之乡’品牌的影响力,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理念,大力开发绣球特色文创产品,并将旧州打造成集绣球制作销售、古村镇旅游、非遗展示、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绣球生产基地和文化旅游景区。游客来到旧州不仅能观赏小河流水、奇峰秀丽的自然山水田园美景,还能体验到绣球、锦绣织布、夹砂陶、提线木偶、瓦氏土司等厚重的壮族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旧州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量达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800万元,带动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100人,带动周边间接从业人员近1000人,有力地推动了旧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绣球,正以“小产业大民生”的实践,书写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壮乡答卷。
“我们注重加强靖西壮族绣球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培养,不断壮大靖西绣球产业人才队伍,推动绣球产业繁荣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举办2000多场义务培训,培训妇女2万多人次,发展了3000多位潜力绣娘,其中680位直接参与非遗绣球制作,为绣球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作坊’的协同发展模式带动下,靖西绣球年产量突破70万个,年产值近2000万元,带动上百个脱贫户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成为靖西重要的特色文化产业。”靖西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靖西还积极推动绣球文化实现从传统技艺向国际文化传播符号的跨越式发展。靖西绣球不仅畅销全国,更远销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边陲非遗到国礼的华丽蝶变,已成为靖西一张亮丽的名片,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从旧州的石板路走向世界,靖西用一针一线绣出了非遗传承的“壮”丽答卷——文化有根,产业有魂,生活有光。这方山水间,指尖上跃动的不仅是七彩丝线,更是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文化自信的有力表达。(本报记者 范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