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陶媛 实习生 李瑞乐)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在“表演艺术展区”,共设有3个单元,汇集40余件(套)院校作品,全景式展现了研培院校在表演艺术领域因地制宜、分类施教的成果,生动谱写出新一代传承人与传统表演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焕发勃勃生机的“青春之歌”。
图为2018年孝义碗碗腔非遗传承人培训班身段训练教学现场。
扶危继绝 培固根基
近年来,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为非遗保护工作引入专业院校的学术支持和教学资源,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等非遗保护理念,不仅积累了大量传承人口述史等基础资料,还拓展了非遗保护的方式方法。这让不少剧目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得到一定改善。
在河北张家口,一个特殊的剧团曾挣扎在存续边缘——华梅少年晋剧团。作为一家以青少年为主要班底的晋剧团,他们虽怀着对晋剧的热爱,却因专业基础知识匮乏、表演水平有限而曾濒临解散。
就在此时,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非遗研培项目组向他们伸出援手。2020年,华梅少年晋剧团的孩子们走进了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开启了他们的蜕变之旅。通过量身定制科学、系统的培训方案,以及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孩子们的表演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研培结束后,华梅少年晋剧团陆续推出原创沉浸式实景剧《大道回响》《大明1625》和《烽火1948》,为当地景区吸引了300万人次的游客,探索出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如今,华梅少年晋剧团已经成为张家口市乃至河北省的一张亮丽名片。
同样面临“守艺”考验的,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秧歌戏(朔州秧歌戏)。针对该项目保护传承中存在的传统剧目流失、青年传承人不足等问题,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在2021年开展了朔州大秧歌传承人研培项目,采取保护与创新并举的策略。一方面,整理恢复传统剧目,弥补剧种特色缺失;另一方面,邀请国家级传承人和老艺术家加入教学团队,为青年演员“传帮带”,提升青年演员的认知与表演技艺。目前,朔州大秧歌这一古老剧种开启了充满希望的新篇章,也为传统小剧种的破茧重生提供了典范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通过加强对研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总结,探索出整建制研培模式,为非遗保护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力量,更筑牢了传统艺术的赓续根基。
激活经典 融创生辉
守住非遗根脉只是起点,让古老艺术活在当下、生生不息才是重点。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着力推动非遗技艺、表演艺术适应时代发展,在传承中积极融合、大胆创新,引领非遗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传唱千年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正激荡出全新的时代回响。石河子大学承办的《玛纳斯》说唱研培班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挖掘英雄史诗的爱国主题,探索“史诗歌舞表演+文旅”模式,让英雄史诗在创新中实现年轻化、生活化表达。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认同再到文旅融合,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互鉴,三大史诗传承人首聚高校舞台,震撼展现史诗文化魅力,也让史诗在新时代续写团结篇章。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塔吉克族鹰舞培训实况。
除此以外,石河子大学研修班坚持政府搭台,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塔吉克族鹰舞走进现代生活、融入新疆文化旅游业态。
塔吉克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视鹰为强者、英雄,在民间广布与鹰有关的民歌和传说,甚至连舞蹈的起源都与鹰的习性、动态联系在一起,于是形成了独特的“鹰舞”。石河子大学研修班通过对塔吉克族鹰舞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和艺术特征进行梳理与考辨,系统总结鹰舞在舞姿、节奏、动律、风格上的特征,在强化了传承传统鹰舞的同时,提升了新时代鹰舞的舞蹈编创能力。
从千年史诗到高原鹰舞,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正通过多元化的创新探索,将非遗的深厚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当代文化体验,让沉睡的经典真正“活”在当下。
传薪育人 生生不息
非遗传承,始终在人。传承人作为非遗保护的灵魂与载体,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培养高素质非遗传承人才,是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首要任务。
在荆楚大地,江汉大学探索出一条“育人接力”的特色路径——注重在地化创新,精准对接地方文化需求。2021年,江汉大学在湖北省团风县举办的曲艺传承人培训班,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实践: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湖北大鼓为核心,依托团风县文化馆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整建制培训本地学员。同时,创编出以牛车河景区风光为背景的特色作品,带动当地游客数量显著增长。培训结束后,学员成立“湖北大鼓传承基地”,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非遗,让非遗获得了加速传播的“翅膀”。
江汉大学还在教学上创新了“业界+学界+在地实践”三维协同模式,让曲艺名家与高校专家共同授课,实现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培养目标。自2018年以来,江汉大学已成功举办6期湖北曲艺非遗传承人研培班,培训240多名学员,涵盖多个曲艺种类,真正实现了“一个班带出一个地方曲艺社团”。
非遗科研系统引领非遗研培的传承与创新。本着“先研究、后研培”的基本逻辑,石河子大学先后建成新疆图案数据库、非遗研培作品数据库和新疆(兵团)民间文学数据库。同时,主动对接新疆各大文旅景区、文创品牌,帮助传承人发起“天鹅绣”哈萨克族刺绣合作社、土陶合作社;主办首届新疆非遗融入文旅服务铸牢工作培训会暨圆桌讨论会等活动,全面推进非遗研培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学习课程现场。
从太行山麓的晋剧童声,到帕米尔高原的史诗吟唱,非遗研培以教育为舟、以舞台为桥,让千年艺脉流淌在当代中国的文化长河之中。下一步,传统表演艺术领域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项目将重点落实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戏曲振兴工程任务要求,聚焦基层表演团体和从业艺人,帮助开展节目编排、对接演出资源,提高演出水平、创作能力和演艺管理能力,带动相关院团、相关剧种实现传承发展。同时,部分院校将积极支持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非遗新媒体传播等主题的研培教学,让非遗之美绽放时代光彩。(本文图片均由文化和旅游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