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到节气前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丁山河村的省级非遗工坊“幸福的院子”都是一派繁忙景象,今年立夏时节更是如此,6万只五彩斑斓的“立夏狗”、10万枚立夏饼,从这里走进千家万户。
非遗传承人与村民在做“立夏狗” 。 杭州市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作为非遗“米塑”的经典代表,“立夏狗”不仅是节气美食,更成为联结城乡的文化符号。“让节气里的老味道成为致富新密码,这就是非遗的生命力。”非遗工坊“幸福的院子”负责人沈建标介绍,工坊内现有40余位手艺人,主要制作清明团子、土灶月饼、重阳糕等传统美食。全年非遗产品销售突破16万件,带动6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
非遗工坊“幸福的院子”是临平推进非遗活化传承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临平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并举,创建了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富试点地区,非遗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截至目前,临平区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市级非遗项目27项、区级非遗项目84项。
非遗好物、非遗体验正成为临平的“文化磁极”。从指尖流淌的蚕桑丝织技艺,到铿锵锻打的张小泉剪刀;从王星记扇面流转的江南风韵,到柏海铁艺画勾勒的金属诗意,每一件展品都是匠人精神的浓缩……近日,第五届“非遗好物·国潮焕新”临平非遗季在临平区文化馆举办,各类非遗好物尽数展现。
“本届临平非遗季,我们为市民、游客准备了一系列非遗美育体验课程,让他们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临平区文化馆副馆长刘涛介绍。
“非遗+文旅”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枇杷花、土鸭蛋沿路直供工坊,年收购额突破百万元;快递进村、电商下乡,非遗产品48小时直达全国;周末自驾游客催生多家民宿、农家乐,形成“非遗体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临平区还将非遗工坊打造成开放式课堂,构建“匠人带徒+村企合作”的传承体系。在“幸福的院子”,清水丝绵、蚕桑习俗等非遗项目通过研学体验重焕生机,年均接待游客较往年大幅增加。
“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杭州市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表示,临平区正以非遗为纽带,让文化传承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书写新时代的“临平答卷”。(本报记者 周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