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演员刘涛妈祖造型惊艳全网到“福建三大渔女”风情点亮西班牙马德里的晨光,再到泡泡玛特门神盲盒、故宫联名德化白瓷雪景杯等文创圈粉无数,近年来,福建正以“非遗+国潮”模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博物馆和典籍中走向生活,在传承与活化中焕发时代风采。
游客体验簪花围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从传统民俗到流量密码
在福建泉州蟳埔村,簪花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体验。“蟳埔女习俗”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又从渔村民俗变身时尚元素。2024年,蟳埔村日接待游客峰值破10万人次,全村村民2024年共增收达5亿元。
福州“三条簪”的爆火,则是城市记忆活化的典型样本。作为古代福州女性的标志性发饰,“三条簪”2024年被列入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后,迅速融入旅游发展,成为游客打卡体验的必选项。三坊七巷的古厝游廊间,戴“三条簪”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动多地旅拍商家推出同款服务。
刘涛担任“妈祖文化全球推广大使”后,其妈祖造型短视频全平台话题热度突破30亿。莆田市乘势而为,将帆船头、红披风等元素融入餐饮空间,实现传统文化IP与现代消费场景的跨界融合。妈祖礼服旅拍、主题文旅产品的推出,推动“流量”向“留量”转化。
从陈列品到生活潮物
在武夷山“御茶园”街区,谷雨时节的“喊山开茶”仪式催生了别样潮流——大红袍冰激淋等美食和面膜等日用品,让茶文化变为一种可体验的生活方式。印度尼西亚留学生罗盼香感叹:“这是独具中国味的拉花。”线上“抢鲜”预售、线下打卡体验的模式,让茶文化成为武夷山春季的文旅消费新亮点。
福建的非遗资源富矿正通过创新设计转化为“潮生活”载体。设计师品牌“SHANG XIA”将闽南珠绣融入西装,成为时尚单品;服饰品牌安踏以惠安女“金苍绣”为灵感推出联名款,抖音话题播放量破亿;德化白瓷与时尚品牌“瓷语”合作的赛博朋克风首饰亮相上海时装周;大漆工艺制成的手镯、手机壳受到市场欢迎。此外,佛跳墙毛绒玩偶、南普陀“好事发生”系列文创等年销售额均超千万元,非遗正从静态保护走向“可穿戴、可使用、可分享”的动态传承。
在2025福建文旅经济大会上,非遗与国潮的融合成果得到展现。“闽韵风华”文化大观园、戏曲快闪、非遗手作市集等传统元素,与汉服旅拍、剧本杀等业态融合,勾勒出“传统为核、时尚为表”的消费新场景。
从舞台展演到沉浸交互
在南平,朱子文化正以“全水沉浸式舞台”刷新认知。大型文旅史诗《月映武夷》将朱熹讲学、建盏烧制等场景搬上智能水舞台,270度全景视觉与科技特效的融合,让观众在交互体验中感受理学魅力。同时,南平推出的“大话熹游”卡通IP,以120集动画、2000幅衍生作品实现文化破圈,2024年营收突破500万元,展现了非遗IP的市场潜力。
泉州提线木偶戏则印证了非遗体验的吸引力。2024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剧场演出达900场,门票收入2300万元,45万观众八成以上来自外地。当《小沙弥下山》的灵动表演通过短视频传播,木偶戏从“小众艺术”变为“网红”。南音与交响乐的跨界改编、莆仙戏短视频挑战、《原神》游戏中的闽南红砖厝元素等,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等方式,正以“破次元”的姿态进入“Z世代”的娱乐生活。
此外,福建推出的32条非遗精品旅游线路、评定10个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案例,将土楼夯筑、畲族银饰等传统技艺转化为可参与的旅游体验;非遗脱口秀、沉浸式剧场等创新形式,让年轻观众在互动中感受文化肌理。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
福建的非遗活化有着清晰的顶层设计——《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构建政策框架,4个非遗特色街区、219家非遗工坊等夯实产业根基,“流量—留量—增量”的转化逻辑贯穿始终。
数据见证着政策引领的有效性。除了妈祖文化、簪花围的火热“出圈”外,“非遗购物节”带动漳州八宝印泥等线上销量增长近300%,鼓浪屿非遗体验馆成为研学爆款。2024年,各个非遗街区接待游客超5059万人次,同比增长26.7%。如今,福建将非遗纳入文旅经济的核心引擎,非遗正从文化符号发展为区域产业动能。
从簪花围的头上风情到妈祖宴的舌尖滋味,从提线木偶的指尖技艺到建盏烧制的窑火传奇,福建非遗的潮流之路,是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译的生动实践,推动传统技艺成为可穿戴的时尚、可体验的生活、可发展的经济。(本报记者 黄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