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水润山川,养育万物。嘉陵江逶迤前行,出秦岭,入巴蜀,在四川南充境内绵延近300公里,滋养桑蚕,孕育丝绸文化,“编织”起一座美丽的城市。
栽桑养蚕,在南充一带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民间“无地不见有桑,无户不事养蚕”。作为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川北重镇,南充又被誉为“中国绸都”和“丝绸源点”,丝绸与这座城市相伴相生,密不可分。
在城市中心的五星花园,有一尊被称为“丝绸女神”的雕塑。三位身披薄裙的少女体态丰腴,腰间的绸带飘逸婉约。每天,川流不息的车辆和来来往往的人们都从她们身旁经过。无论城市建设如何更迭变化,“丝绸女神”始终屹立在这里,见证着南充的稳步发展。
在南充,无处不有丝绸的神韵。历经百年的丝绸老企业仍在生产运营,有街道被命名为丝绸路,有建筑叫丝绸大厦,有交易场所叫丝绸大世界,步行街等休闲场所的地砖、文化墙上也都印刻着丝绸元素。
南充曾有众多丝绸企业,南充丝绸厂及二、三、四、五、六厂盛极一时,后演变为南充六合集团。其中,南充丝二厂始建于1912年,其前身是张澜创办的“果山蚕业社”。20世纪90年代,南充丝二厂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生产规模位列中国第一,职工最多时达上万人。当时,南充市农业收入一半来自栽桑养蚕,4个城里人就有2个吃“丝绸饭”,丝绸产业占据了南充工业的半壁江山。如今,丝厂的煮茧、立缫、复摇、自动缫等工厂车间依然完好,被授予“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等称号,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如今,老厂、老车间、老设备、老建筑续写着光辉的故事,“工业+旅游”的新路子,让老工厂“破茧成蝶”,绽放新的光彩。在原有工厂的基础上,南充市建成了六合丝绸博览园,园内的丝绸文化墙、丝绸雕塑、百年桑树、蚕趣馆、生产设备陈列馆、蚕茧收购站、染坊等,既是鲜活而生动的文旅体验空间,又是见证了丝绸与城市发展的历史遗产。
在南充,还有一座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立于博物馆大门前,望着充满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雕塑,耳畔仿佛传来千年前的驼铃声。
走进博物馆内的展区,有如翻阅桑蚕丝绸文化长卷,伏羲化蚕、嫘祖始蚕等动人传说刻录着数千年的桑蚕文化,有关南充丝绸的民谣、歌曲、谚语、典故和习俗等民俗文化述说着南充丝绸文化的丰富多彩。馆内收集、整理、复制了从古至今人们栽桑养蚕、织造丝绸等使用的器具,在一座座精巧的缫丝机、缂丝机、提织机前,这座城市的魅力更加具象。
丝绸是飘逸的,丝绸也是凝固的。南充人以“桑叶”为经,以“丝线”为纬,在静与动的契合中,描绘出城市的文化底色,编织着城市的文化梦想。(周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