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黎凤珍在织布 受访者供图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生活着一支仅有4万多人的瑶族支系——白裤瑶,因其保留着原始、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其最显著的特色是被称为“两片瑶”的白裤瑶服饰,要历经织、染、画、绣、裁等30多道手工制作工序,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在白裤瑶妇女黎凤珍的带动下,白裤瑶服饰从深山走向国际,成为售价高达上万元的艺术品。
“白裤瑶服饰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代表和载体。”已过天命之年的黎凤珍,从8岁开始跟随祖母和母亲学习白裤瑶服饰制作技艺,逐渐熟练掌握了染料采集制作、纺纱织布、浸染、粘膏画、刺绣、缝制等工序。她的手指和指甲都泛着蓝色,这是长期浸染蓝靛染料而留下的岁月痕迹。2019年,黎凤珍被认定为“瑶族服饰”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白裤瑶服饰制作工艺复杂,一件手工盛装要耗费近2年时间才能完成,对制作者的耐心和技艺要求极高,因而能制作白裤瑶服饰的人越来越少。“祖祖辈辈的手艺,一定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怀着这样的使命感,黎凤珍在白裤瑶服饰传承之路上坚定前行,并想方设法扩大传承面、壮大传承队伍。黎凤珍不仅引导丈夫、女儿、女婿等家人投身白裤瑶服饰制作,还发动白裤瑶群众参与,在自己的工坊组织大家学习浸染技术,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带。她走进博物馆和中小学校开展瑶族服饰刺绣技艺普及,还多次带队到全国各地的展会上展示白裤瑶服饰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白裤瑶服饰文化和技艺传承,跟着黎凤珍学习白裤瑶服饰制作的有1600多人。
传统技艺需要在时光的打磨中不断更新,黎凤珍坚信这一点,在普及的同时不断琢磨如何改进技艺。以瑶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为基础,黎凤珍在布料浸染技术、手工图案刺绣等方面大胆创新,利用自制的蕨菜灰、瑶家酒和蓝靛等原材料,使布料颜色更均匀持久,穿着也更加舒适。
黎凤珍一直致力于通过产业化让白裤瑶服饰“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她认为,只有自主创业、扩大规模,才能让白裤瑶服饰走得更远。2018年,黎凤珍设立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南丹县朵努手工坊、白裤瑶染坊三处非遗工坊,探索“工坊+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她的带动下,100余户农村妇女实现了居家就业,工坊年营业收入超过200万元,白裤瑶服饰制作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黎凤珍也因此入选了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
随着南丹旅游业的发展,黎凤珍开始学习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利用蓝靛染布、瑶族纹样等元素开发出首饰、家居摆件、服装配饰等产品。“希望通过这些文创产品扩大瑶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力,让游客把白裤瑶的技艺带回家,把白裤瑶的文化传得更远。”黎凤珍说。她还把工作室“搬”到了景区里,开展白裤瑶传统服饰和手工文创产品销售、传统服饰半成品加工、手工艺体验等项目,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推广和售卖,进一步拓宽了增收的渠道。
2024年,黎凤珍的白裤瑶民族服饰产业楼在南丹县八圩瑶族乡团结社区建成,这标志着她在传承和发展瑶族服饰的道路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年4月底,黎凤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白裤瑶中首位获此殊荣的劳动者。“我希望把这个产业越做越大,让更多人了解白裤瑶文化,也让更多的白裤瑶群众从中获得收益。”踏上新征程,黎凤珍信心满满。(本报记者 郭凯倩)